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没有冬天不能逾越

我有责任,把我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好

 
 
 

日志

 
 

三种境界作者:卢畅  

2011-11-21 16:39:16|  分类: 名家散文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很早就知道韦编三绝和一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也知道《易经》和《论语》是好书,值得用心读一辈子的书。可是,一直读来,甚至熟能背诵,仍是没有什么感觉。没有什么感觉,其实等于没读。因为读书,不是为了卖弄。

  近来再读《论语》,突然就有了那么一点感觉。欣喜异常。写下来分享之。

  《论语》开篇是《学而》篇,应该是所有的中学生都能背诵出来:

  第一句: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时候背诵的解释是这样的:对学得的知识按时去温习,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说真的,当这样背诵的时候,真没觉得温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倒反觉得很痛苦。

  现在再读这句话,突然就有了另外一种感觉,把学来的东西放在生活中去实践并用心体验和感受,真的是一件和愉快的事情啊!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一个农妇,把刚刚洗好的菜装在盆里放在门前的地上,转身近了厨房。这时候,来了一只狗,抬腿就对着菜盆撒了一泡尿。刚好被蹲在一旁的农夫看见了。等农妇出来端菜的时候,农夫就问了农妇一个问题:你说这菜以水为净还是以眼为静呢?

  农妇说:当然以水为净,眼睛又不能把脏菜洗干净。

  农夫又问:那你认为这菜干不干净?

  农妇回答:当然干净,我刚刚洗的。

  农夫说:我说不干净。就把刚才狗在里面撒了一泡尿的事情说了。

  这时候,旁边刚巧有一名智者。听了他们的对话,就说,看来是以心为净。这位智者就在学而时习之。

  说到以心为净,又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情来。

  小孩子通常都很喜欢吃方便面。大人们又通常都认为吃方便面对身体不好,而不让孩子吃。我和我家儿子就是如此。

  还是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我带他一起去逛商店。在一家店里,我在试衣服。店老板让我管教一下儿子。原来,他正在捡店老板的孩子吃掉地上的方便面渣滓,边捡变吃。搞得我有些尴尬。从店里出来,我问儿子:你不嫌地上的东西脏啊?儿子说:我不嫌脏。那地上很干净。我太想吃方便面了。

  我现在能想起这个故事,也算学而时习之吧?

  当然,还有很多种实习之。但绝不是温习知识那么简单。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时背诵的翻译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吗?当时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和能玩的来的人在一起玩,当然很快乐了。现在还是觉得有道理,不过又有了新的感觉。当人的心灵智慧达到某一境界时,你可以听懂每个说话人的真正心声,可你自己的心声却没有人了解,肯定是相当的痛苦。这时候,突然从远方来一个能和你说话,能听得懂你的心声的人,你怎么会不发自内心的高兴呢?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过去背诵的译文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抱怨,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当时,是稀里糊涂,会背诵这个意思,但并不能真的理解。现在也有了新的感觉。这句话不是太有道理了,而是能够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我终于能够明白,孔子为什么是圣人了。这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啊。

自己的才能修养自己知道就行了,并不会因为别人是否理解而有损分毫。别人能懂我,我很平静,别人不懂我,我依然很平静。这需要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才能做到啊?

  当我再读这三句话的时候,明白,这三句话的顺序也是不能颠倒的啊。第一句,是学的境界,第二句是学得之后的境界,而第三句,才是最高修养的境界啊!

  评论这张
 
阅读(206)|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