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没有冬天不能逾越

我有责任,把我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好

 
 
 

日志

 
 

失衡的教育(王志仁)  

2011-12-04 21:04:43|  分类: 如此妙语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上周去参加小孩学校的活动,让我大开眼界。小孩读小学五年级,今年暑假后要升初中。这场活动是校方为应届毕业生准备的誓师大会,要让在场的每一位学生,都呼口号一定要胜利。

校长上台致词时,语气非常激动,矢志要让这所学校国际化,成为中国的伊顿公学(英国皇室和政商名流子女就读的学校)。这种以全球知名单位为目标的做法,我在其它商业场合里已见怪不怪,但在小学里听到却是头一次。

中国企业都想成为全球五百强,地方城市都想吸引全球五百强来投资,北大清华想成为中国的哈佛和MIT。国际化原本是个复杂的过程,却往往能被简化,成为一般人能听易懂的事。问题是,对一个十一岁的小孩而言,对自己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尚未有足够的认识,所谓的国际化,又代表了什么?从一年级就开始学英文?寒暑假学校组织出国旅游?

“国外”这个词,是我常在国内听到的用法。提到“国外”,往往都对应着一种更好的状态,包含的是对于国内某种现况的不满或无奈。但“国外”实在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有比中国发达的地方,也有比中国落后的地方,但在一般人的语境里,显然“国外”是不包含那些比中国落后的地方。

向更先进的文明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但当这种积极转变成偏执,甚至是某种特定价值观所导致的偏执,那就要小心。那些“国外”的小学生,尤其是美国和西欧的,大部分不用穿制服上学,没有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书包,试卷上没有一定的标准答案,也不用背诵一堆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意思的课文,我不知道这些,中国的校长和老师们看到没有。

肯定没有。国际化对那些五十岁以上的校长们来说,就是读小学时已经办好护照,上头盖了多个国家的出入境章,而且除了英语最好还会第二外国语。美国算是国际化程度很高吧,但据说美国有八成民众没有护照,也未出过国。

这更像是一种心理补偿,补偿教育人员当年被压抑的理想,或者家长们所未达成的愿望。也因此,采取高举高打,以国际名校为目标,也就师出有名。但是小孩子们所承受的压力和挫折,相对也被放大。在一个还喜欢看卡通和漫画、脑子和个子都还未发育完成的年纪,却已经被要求格式化(format)和定型。这种揠苗助长,是扼杀创造力的元凶,也是包含我在内的家长每天都在经历的事。

当整个社会都有补偿心态,也就形成目前的教育市场:以各种对孩子有利的名义,推出各种新概念,让家长和学生都目不暇接,越新奇越有吸引力。说白了,这是传统教育的复活,核心仍是淘汰,把跟不上的学生淘汰掉,只是借用了国际化这顶帽子。

只要教育资源仍然紧张,这种乱象就不会停。只有盖更多新学校,增加供给到市场上,并培养更多年轻、有新观念的老师,才是解答。或者,来一次真正的国际化,让教育市场拥有更多有先进观念的办学者,以带来刺激和良性竞争。回归教育本质,该淘汰的不是学生,而是那些理念偏执的学校和教员。

  评论这张
 
阅读(152)|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