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没有冬天不能逾越

我有责任,把我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好

 
 
 

日志

 
 

中国古典文学的特质  

2012-05-09 16:47:10|  分类: 古典文化知识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 XMLNAMESPACE PREFIX ="O" />

王礼卿主讲 耕心笔记

中国古典文学有什么特质

古典文学这一名词,在世界各国都有,不过在西欧和其它的国家说起来,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只是时间上古今的区别,没有其它特殊不同的性质,因为他们是语文一致的。但是在我们中国,就不止时间古今的区别了,它是和现代的所谓新文学,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在根本上是性质相异的两种文学途径,也就是不同的两种文体。古典文学和新文学虽然同是用中国文字写的,但是有很大的区别,新文学是语文一致的文体,古典文学是超语言的特创文体;这种特创文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格,世界上其它民族所没有的。

现在要说明的,我们的古典文学为什么有这样的特殊性质,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创造这种特殊的文体,而不像别的国家民族一样,用一种语文一致的文体呢?这要追溯到我们中国文字的构造特性和巧妙了。因为中国文字是一字一音,一字一义的单音语言,它有转注假借的辗转变化,可以用极少数的字表达出许多曲折深奥的意思,而又能运用旧有的字适应新的事物和思想。我们的祖先看清楚了这一点,知道中国文字是灵巧的,就运用它的特性,创造出超语言的文体,使语文分立,来发挥文字的最高功能,同时他们看出文字是适合眼睛看,语言是用耳朵听的,可以把语文分途,不让文字附庸语言,因此才创造了超语言的文体。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不让文字附庸语言呢?这是因为文学生命是永久的,而语言的寿命是短促的,好的文学作品经得起时间考验,万古常新;而语言经不起时间的冲击,会蜕变僵化。所以依附语言构成的文体,在当时是活生生的文章,可是若干年后,便会僵硬,令人读起来,佶屈聱牙,不知所云。这个道理,在中国古典文学里,有很多例证,现在可以举三个例子以作说明:

(一)尚书里的周诰—─大诰、洛诰、酒诰,是周朝初年的文章,用当时的「白话文」写的,到了汉朝初年,也不过八百年的时间,汉朝的人已经读不懂了。可是诗经里的周颂,也是周朝初年的作品,是用「文言」写的,不但汉朝人读得懂,就是三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但能读得懂它的内容,还可欣赏它流丽畅达的表现技巧和美妙意境。

(二)六朝时代的梁朝,有一篇奏弹曹景宗的表章,里面引证他的一个丫嬛在司法机关的供词,羼杂了一些当时的白话文;注文选的选学专家李善,他是唐初的人,距离梁朝不过一百多年,竟然对里面的白话文一字不注,可见他已经看不懂梁朝的白话文了。

(三)宋朝黄山谷,用当时的语言,写了一些白话词,流传下来了几首,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读起来,简直是不知所云,一句也看不懂。

古代的文学大师们,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创造出超语言的文言文学。这种文学的寿命,不随着语言的蜕变而僵化,所以三千年前的作品,现在我们依然读得懂,相信再过千万年以后,仍然能读得懂。中国古典文学的寿命长久永存,这一特色,是世界上其它的国家民族所没有的。

前面说过,这种语文分立的文体,能发挥文字最高的功能,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用文言写的文学作品,它能够言简意赅,含蓄典雅,用极简洁的文字,加上高超的技巧,就能够意在言外,把作者深奥曲折的道理,深刻微妙的感情表达出来,而使读者发生共鸣,领会到无穷无尽的意味。这种境界,绝不是「我手写我口」,有什么说什么的语体文所能达到的。凡是稍有诗文修养,会读中国古典文学的人,便可体会到这种境界,也可以比较出文言文和语体文的高下了。因为美是文学的生命,我们的祖先了解只有运用超语言的文体,使用高度技巧,才能发挥出文字的特殊功能,达到文学最高的境界,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又一特色,也是语文一致的文学所没有的。

现在有很多人没有深入的观察中国古典文学的特质,说文言文是古人所用的语言,把语文混为一谈,他们那里知道中国的古典文学是语文分立的一种特创文体,不是古人所使用的语言,古人说话的时候,另有他们那时代的语言,绝对不是用文言文讲话,文言文只可以用眼睛看和朗读的,绝不能用它来谈话,这道理非常浅显,你如果用书上的文言句子向一个人问话,不要说不懂文言的人听不懂,就是有古典文学修养的人也听不懂;何况与散文不同的骈体文,怎能当语言使用呢?

职是之故,我们应该知道中国古典文学是一种语文分立的特殊文体,中国数千年的学术思想,都是用这种特殊文体写成的,而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又是这些学术思想形成的,因而要了解中国文化,一定先要会读中国古典文学,这是必然的道理。这里却有一个问题,正因为古典文学是特殊的文体,不和语言一致,所以我们虽然是中国人,会讲中国话,也认识中国字,但并不一定能读中国古时的书,要读中国古时的书,你要先拿出毅力与精神学读古典文学,方能有所收获。如果把古典文学看作是古人所用的已死了的语言,那就对古典文学根本上认识错误了。所以我要在这里特别说明中国古典文学的特质,希望青年朋友们有所了解,恢复对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视,来发扬光大我们祖先所留下来的丰富而宝贵的遗产,对于复兴中国文化才不致于落入空谈!

中国古典文学的价值

天地间的事物,有些是属于实用的,有些是属于欣赏的;前者有它实用的价值,后者有它欣赏的美的价值;实用的事物常常要决定于时空的因素,权衡它的价值的高低,这种实用价值的观念是形而下的,也不是永久性的。欣赏的东西不受时空的限制,它的价值的高低决定在它本身美感的水平,这种唯美的观念是形而上的,也是永久性的。

大概世上有些东西两种价值都具备,像古代的「夏鼎商彝」;有的只具备实用价值,像我们日常生活的用品;有的仅能供我们欣赏,像音乐、绘画。大凡属于实用的都能普及,供人欣赏的不易普及;人为的东西如此,自然的东西也是如此;如名贵的牡丹、兰花,它只能供人欣赏,要很小心的培养,才能开放出美丽的奇葩;又如我们食用的稻麦,是很实用的东西,很容易耕耘普及。上帝若能把牡丹兰花像稻麦一样容易栽培生长,这世界上不是很美丽了吗?但是,美的东西不能这样普及,这是上帝也无可奈何的事。不过只有实用的东西,没有供我们欣赏的东西,不成其为和谐的世界,同样的,只有实用价值的文字,没有欣赏之美的文学,也不成其为高度的文化。如此说来,中国古典文学,在现代虽然不能普及,实用价值日益降低,但它的欣赏的美的价值仍然永久存在,丝毫不受影响。要想保存中国优美的高度文化,它还是居于很重要的地位,而且还需要发扬光大,不要因为它的实用价值降低,便连它的欣赏价值也不顾了。

总之,文化学术的生命是永久的,我们要看它本身有没有高度的价值,放大眼光向远处看,不要只从近处着眼囿于一隅。请试想,假若我们把清朝以前的文言书籍,(不分史学文学)通统焚毁,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不知有古典文学这件事,也不知什么孔孟老庄的学术哲学思想,二十五史的史学经纬,以及骚赋诗词散文的文学著作,请问,我们的文化到了这种地步,会有什么水平?我们子孙的头脑会有什么样的思想?那真是不敢去想象啊!

因此,我在这里强调一声,我们今天要复兴中华文化,提倡研究古典文学,欣赏古典文学,是值得十分重视的。

中国古典文学能否吸收西洋文学的长处,融会创造成一种新的文体?

文学艺术本来有共通性,可以互相吸收,互相融会,创造出一种新的体裁。我们现在不是已经吸收了西洋文学的表现方法,创造出语文一致的白话文了吗?但是想把古典文学融会西洋文学,创造一种新文体,是不可能的事。现在我举出历史上一个很显著很奇怪的事例以作说明,那就是中国吸收佛学的史实。中国文化本来包容性很大,能够吸收各种外来的文化,而融会调和有所创新,像佛学那样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中国文化也能完全吸收消化,融为一体;不但能融为一体,而且还能创造出禅宗那样精深奥妙的宗派,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伟大。所以六朝隋唐时代,不但大量的翻译佛经,吸收了佛学思想,使中国的文化思潮,有了崭新的变化,构成后来的宋明理学;同时附带的还吸收了印度的绘画雕塑的艺术精华,使得中国的绘画雕塑也注入了新生命,迈向了新的途径,构成新风格。

但是,奇怪的是:翻译了千万卷的佛学经典,而作翻译工作的人都是文学思想的第一流高手,不但没有让梵文的风格影响中国文学,反而用传统的古典文学来迻译佛经,把梵文的重复冗长,完全简化,纳入中国古典文学的范畴,读起来琅琅上口,看起来仍是传统文学的典雅简丽。以这些大师们的才学,为什么不借着大量吸收梵文的机会,另创一种新的文体呢?为什么艺术可以融会创新,而文学不可以吸收刱造呢?这个关键说明了一个真理,这些大师们知道中国文学是超语言的特创文体,它的美感、它的技巧、它的境界,不是语文一致的文学可以表现出来的;更不能把外文的做法和风格,注入中国古典文学而造成新体。这是那些大师们对中国文学有很深的修养与了解,不敢冒然尝试,恐怕画虎不成,徒然破坏了中国文学的风格和精神,而摧毁了中国文化。这是那些大师们智慧过人,眼光远大,才这样保全了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这一个事实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和警惕。但是,近代的学者们从没有人提过这件事,是不能够深入的观察呢?还是讳莫如深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试想,那时候有成千上百学贯中西的第一流大师,他们还不敢集中力量来做这种尝试,这足以说明由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特性太高太美了,外国语文一致的文学无法注入,无法融合,这是客观性质的限制,不是人力所能勉强的。输入佛学的高手都做不到,恐怕今后更是做不到。反过来看,中国文学传入欧洲,也有好几百年历史,但是欧洲的文学一点也没有吸收中国古典文学,而影响他们的文体。日本文字根本是取自中国,但他们只能加上片段名词,创造语文一致的口语文,而文言文全是效法中国古典文学,并没有创造出新体来,这不又是一个证明吗?

中国古典文学可不可以用西洋文学的批评方法,来探讨研究它,以期有新的发现和了解?

这个问题和上个问题性质有些相似,它的重心,也是在古典文学文体特殊的一点上,要从这一点着眼,才能把握住问题中心。

文学的表现技巧本来也有共通性,但也有各个民族文学的特殊风格,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参照西洋文学的技巧和批评,来重新探求中国文学的新境界,这就是所谓「他山之助」,本来是很好的。但这方法应用到中国古典文学,就又有了问题,这原因还是归根到中国古典文学是一种超语言的特创文体,它的构造,它的技巧,在某些方面自然和语文一致的文学有某些共通点,但是绝大部份是不相同的。就是在文学批评的写法上,也有很大的区别。试看陆机的文赋,是把各种文体加以分类,分别批评各类的利弊得失,再把各类共同的技巧和方法,从多方面分析批评。刘彦和的文心雕龙不止是一篇文,而是一部完整的书,形式虽和文赋不同,但是写法却和文赋一样。前半部是分类的文学史的叙述,和分类的文学研究。后半部则是标举各类文体共同的技巧和方法,从多方面分析批评,他们所批评的内容,在此无法细说,只能概括的说明,中国古典文学的技巧,是超出语言文学之上,粗浅的有形方面,还可以用文字表达,神理的无形的方面,像他们两人的文学修养,也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言语更是望尘莫及了。后来评文的桐城诸公,评诗评词的大家们,都有同样的结论。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美境界,拿文学家的术语来说,就叫做:「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再显明一点讲,就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种技巧,不但是十分高超,而且是千变万化,绝不是语体文的技巧所能具备的。就是因为古典文学文体的构成先天性就高出语言,所以它的技巧也就不是语文一致的文学技巧所能望其项背的。这是客观条件的使然,非人力所能拉平的。因此,要用文体不同的文学技巧,和文体不同的文学批评,来对古典文学做新的探讨和发现,可以说是所望太奢。最后不是走入牵强附会,便是一无所得,这条路恐怕还是走不通。用西方文学的理论和观点,来写中国文学批评,同样的流入肤浅。因为这是南辕北辙,文字的构造不同,文体的结构也不同啊!

这个道理,正像现在有些人开始学的是西方哲学,回过头来,再以西方哲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宋明的义理学,结果还是西方式的义理学。这是因为中国的理学,是重在实践,而西方的哲学重在求知,根本的精神相去太远,因此,拿甲方的方法治乙方的学术,是格格不入的。

以上这几个问题,现在把它总括起来,作个结论:就是中国古典文学是一种超语言的刱格文学,因其如此,所以读起来、作起来,都不容易,不能够普及到工商社会。但是它的美感和欣赏价值会永久存在的,而是中国高度文化所不可缺少的。想要吸收外来文学改造它,用语文一致的文学技巧和文学批评,来探讨它批评它,希望有新的发现,都是难以做到的。

讲完结论,我还附带的提出一点感想:就是几千年来的中国学术,都是用这种特刱文体写成的,而现在文言文不能普及应用,实用的多是语体文;但是中国的古书还不能不读,这便造成文化上教育上的一大矛盾,从初中一年级一直到大学毕业,甚至到中文研究所,学生读的多是文言文,而习作的是白话文;因为不习作文言文,也就读不懂文言书,而学制的规定必须要读,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为世界上其它国家所没有的怪现象。现在已经矛盾了五六十年,如何解决这问题,只有希望负责教育,复兴中华文化的专家们去研究了。

文章来源:明伦读书会

  评论这张
 
阅读(337)|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