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没有冬天不能逾越

我有责任,把我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好

 
 
 

日志

 
 

——《雨巷》教学设计  

2013-06-27 21:52:41|  分类: 教学设计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体验意象的选择、组合与创造

——《雨巷》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2010年第9期  长沙铁路第一中学覃永恒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戴望舒的《雨巷》。这首诗成名后,雨巷,也成了一种特定情结的象征。我们知道有思乡情结、恋母情结等,“雨巷情结”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结?

二、初悟意象

(一)整体感知表达目的

请同学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诵,感受“雨巷”情结。(学生谈感受:孤独、抑郁、苦闷,失落、惆怅中带着一丝微茫的希望等)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二)探究表现技巧

戴望舒是如何在《雨巷》这首诗中把理想、爱情破灭后的孤寂、迷惘、失落、苦闷等情绪诗意地表现出来的?

请同学们自由吟读诗歌,然后讨论。

(三)解读意象

我们找出了诗中的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颓圮的篱墙以及独自彷徨的我,体味到了由意象组合成的哀怨的意境。请同学们理一理诗的内容:“我”和姑娘之间有故事吗?“我”到底有没有邂逅那位像他那样哀怨又彷徨的姑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发言:没有。中间部分都是“我”想象和姑娘邂逅的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幻觉,是虚写。从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可以看出并没有在现实中与姑娘相遇。第二节“她是有”、第三节第四节开头“她”,是对想象中的“她”的神情、气质、动作、心境的介绍。到第五、六节,由于愿望之切,“我”在想象中产生了幻觉。

这首诗借彷徨在雨巷的独行者渴望和一位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相逢,表达诗人愁苦、哀怨、失落、迷惘等心境。

三、体验意象的新颖、独特

(一)寻找新颖、独特的意象

诗人要表达理想、爱情破灭后的心境有很多种意象可以选择。我们也可以帮诗人找到很多。如果你是诗人,你会采用哪些意象?(学生自由发言)你认为哪些同学选用的意象最好?为什么?

找到新颖、独特、恰如其分的意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并不容易。如我们常常会为“人生”、“生命”找象征体、喻体,要推陈出新就非易事。毕淑敏写过《人生如带》一文,文中写道:“每个人诞生的时候,都是上帝之手涂抹干净的一盘磁带。伴随着我们的生命,它开始缓缓地转动,录下大自然的风雨,录下慈父母的教诲,录下前人心血的结晶,录下远方未知的问号。”毕淑敏的表达之所以新颖深刻,首先因为她找到的喻体“带子”是“人无我有”的。

古今中外写愁的很多,纵你寻它千百度,谁用过“雨巷”来表现“愁”呢?这是诗人的独创。请同学们说说诗中还有哪些意象是比较新颖的。(学生自由发言)

(二)创造新颖、独特的意象

刚才有同学说“丁香”这个意象很新颖,其实,这个意象本身可不新颖哦。

(多媒体展示丁香的图片)在法国,紫色的丁香代表初恋。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联在一起了。很显然,“丁香”的意象是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借鉴和吸收来的。如果光是这样倒卖一下古人,这有什么了不起?戴望舒却有一种神奇的魔法使“丁香”这个意象更丰富、更独到、更感人。请同学们说说诗人是如何使“丁香”这个意象更丰富、更新颖的?(学生思考发言:和其他意象组合,让丁香飘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让丁香和“姑娘”组合成为新的形象。这样就比单纯以丁香喻愁,要形象感人,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想象。)

看来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要讲拿来主义,拿来就行了吗?拿来了还要进一步创造,而且经你创造后的意象还比前人要更丰富、更新颖、更独到,更深刻,更感人。怎么创造?方法之一是把自己感觉、想象到的意象和别人的高明的意象相交融,组合成新的意象。

四、体验意象组合之妙

这首诗不仅采用了新颖、独到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的组合、创造构成了充满诗意、极具感染力的意境。

(一)利用意象的缺失从反面体验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老师进入情境,轻吟):

一条巷子

悠长的巷子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

颓圮的篱墙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

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飘过我的身旁

这里少了哪一个意象?

把“雨”这个意象去掉行吗?谈谈你的感受。

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老师进入情境,轻吟):

雨,朦胧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

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飘过我的身旁

刚才老师的吟读中少了哪个意象?

把“巷”这个意象去掉可以吗?谈谈你的感受。

再听老师吟读:

雨,朦胧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

颓圮的篱墙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

丁香花孤寂地结着愁怨

少了哪个意象?

把“姑娘“这个意象去掉,好不好呢?谈谈你的感受。

下面老师再吟读,请同学们进入情境想象:

雨,飘散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

颓圮的篱墙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

一位哀怨的姑娘,

飘过我的身旁

把“丁香”这个意象去掉好吗?请谈谈感受。

诗的意境,就由这些意象巧妙而完美的组合而成。这些意象有共同的特征,共同组合在一起,既组成独具一格的意境,又使“雨巷情结”更深更浓。多种意象的组合比单一的意象表达的情感更复杂、微妙,更加可意会不可言传。

(二)正面体验意象组合之妙

诗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展现了这首诗的主要意象,请同学们吟诵,说说你的感悟、发现,或者提提问题。谈的感悟、提的问题越多越好。

学生发言:

1、为什么希望逢着这样一位“结着愁怨”的姑娘?

2、雨巷是寂寥的,其实是诗人内心的寂寥。情景交融,物我两忘。诗人的内心就是一条寂寥的雨巷。

3、既然如此寂寥,为什么不想象一个热闹一点的场景出现在雨巷里?

4、诗人很寂寥,希望有人理解,有人分享,但不愿走出这种寂寥。

5、“结”着愁怨,为什么用“结”?“结”是“心结”,“心有千千结”。“结”感觉愁怨很深,很难解脱。“结”,给人很雅致的感觉,所以虽感伤却仍有一份美好。

6、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就是改变了一个词,由“逢着”改成了“飘过”。由希望“逢着”姑娘,到希望“飘过”,这中间似乎没有故事发生,但姑娘对诗人已深深地理解,这已足够让诗人得到心灵的慰藉。诗人不需要和姑娘发生什么故事。在心灵深处,他们相知相悉。

……

(三)诵读感知

指名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进一步感知体验意象组合之妙。

五、体验意境与心境的吻合

(一)激疑

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颓圮的篱墙、独自彷徨的我,这诸多意象的组合、发生、发展可以演绎出很多故事,可以有很多具体的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意境。同学们说说这些意象还可以组合、创造出怎样的意境?(学生讨论)

为什么《雨巷》这首诗中创造的是这样一种情境——

1、诗人渴望相遇的姑娘,为什么只有慢镜头一样的动作,而没有语言,连一声叹息都没有,只有“太息般的目光”?为什么诗人让渴望相逢的姑娘就这么悄悄地、静默的,无声无息地飘过?为什么不想象其他的情节:哪怕是对她微笑,打个招呼:“你好!”……

2、为什么不向姑娘倾诉?

3、诗人为什么要让“姑娘”“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而不是去追寻?

(二)入情入境吟诵

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诗人,以独白的形式来吟诵这首诗,体验诗人的内心情思,找出答案。(师生配合吟诵,老师读一、三、五节,学生读二、四、六、七节。)

(三)师生对话交流

诗人在这样孤寂的雨巷,一言不发,沉寂的内心,有着深深地渴望,渴望被理解,渴望逢到知己,渴望情绪得到释放。

慢镜头的特写,有利于把哀怨、彷徨表现得更充分。一瞬间的邂逅,匆匆,不需要想象其他的情节,诗人已感到心灵上的满足。诗人和他心灵的朋友(姑娘)在长长的寂寥的雨巷里作了一次彻底的惆怅之旅。那个姑娘,就是伴随在寂寥雨巷独行的诗人的一支凄迷低回的音乐,它深入到诗人的灵魂深处,帮诗人更深地进入并释放那些情绪。诗人遭受着这份惆怅、失落、哀怨,却并不愿从这份情绪中走出去,只希望找到一个心灵相通的人,来共同享受、承担。如果想象姑娘说话、和姑娘交谈,或别的情节,就会破坏诗人正在享受的孤独、惆怅、哀怨、凄迷……之美。

诗人没有必要倾诉,诗人的心情姑娘都有。姑娘的心境就是对诗人“雨巷”情结的最好诠释。诗人就是“姑娘”,“姑娘”就是诗人,是诗人的另一个自己。

“姑娘”“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连“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都消散,这种“消散”是要表达“愁怨”之深,内心哀伤之重。一切都归于冷寂,但诗人虽经磨难,仍如丁香般美好。

意象组合、创造成怎样的意境,这由诗人要表现的思想情感决定。诗人所创造的应该是和他的心境最吻合的意境。准确、恰如其分地表达,是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艺术的至高境界。

六、运用意象创造

同学们有没有愁烦呢?同样是愁,但每个人的愁的感受是有所不同的。你的愁烦具体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回忆自己曾有过的愁的情绪,然后选择尽可能新颖、独到、恰如其分的意象组合、创造,写一首诗。

[备教手记]

文章的表现技巧不仅要作为知识传授,更要靠探究、体验获得。只有经过体验得来的技巧,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血脉。对技巧的体验必须依附于对文章内容的体验。不能够深入文本,对文本内容发生体验,对技巧的体验是不可能存在的。相反,如果不能对技巧发生体验,不但对技巧的认知会流于肤浅,而且对文本内容的体验也难以做到细腻、深入、全面。对技巧和对文本的体验是相生相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是相生相成的,应该和谐高效地统一。缺少了人文性的语文教学,是没有温度的;缺少了工具性的语文教学,是低效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抓手是语言。通过语言入情入境、生成体验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高效统一的基本条件。深深地进入文字所承载的情境,然后跳出情境,才有可能从感性的体验中升华出对技巧的深刻认知。本课例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吟咏让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情感、情绪,体验诗歌意象的选择、组合与创造,并以对话交流与探究深化这种体验。

  评论这张
 
阅读(16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