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没有冬天不能逾越

我有责任,把我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好

 
 
 

日志

 
 

“蹈其背”怎么理解  

2013-07-07 20:15:53|  分类: 教学设计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班固文笔古奥,《汉书》向称难读。《苏武传》(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若干注释有待推敲,爰作小札,以飨读者。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教材注:“蹈:踩。”
  杨树达先生《汉书窥管》云:
  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蹈当读为搯。《国语·鲁语》云:“无搯膺。”韦注:“搯,叩也。”马融《长笛赋》云:“搯膺擗摽”,搯膺即叩胸也。搯背者,轻叩其背以出血,不令血淤滞于体中为害也。
  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据此注为:“蹈:通搯。”人民教育出版社《古代散文选》亦据此注为:“蹈:同‘搯’,扣击,轻敲。”但郭在贻先生《汉书札记》则不同意杨先生的意见。他认为:
  杨说实有可商榷之余地。《国语》及《长笛赋》之“搯膺”,即俗所谓椎心,两《汉书》及《论衡》诸书中又谓之叩心,乃极度形容哀痛之状,以之施于《苏武传》之文,毋乃乖剌已甚!依鄙见,蹈似当为掐(掐讹为搯,再借作蹈)。《大庄严经论》卷三音义引服虔《通俗文》“爪案曰掐”,又《汉学堂丛书·佚书考·张辑蓓埤苍补遗》:“掐,抓也,谓爪伤也。”“掐其背以出血”,意为用手指掐捏其背使淤血畅通,殆即俗所谓刮痧也。
  袁行霈先生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既注:“蹈:通‘搯’,用手轻轻挤压。”又引用郭札为证,依违两说,殊不可取。
  今按以“蹈”之本义径释“蹈其背以出血”之“蹈”为踩,于上下文义实不相准,而云“蹈”通(或同)“搯”,是轻叩、敲击之义,或云“蹈”为“掐”义,似较胜出,但如此为释,“蹈其背以出血”与上文“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又羌无系属,未免费解。郭说如得成立,须证掐讹为搯,再借作蹈,难免迂曲,而云“殆即俗所谓刮痧也”,则属悬揣。
  徐复先生《读汉书札记》也“认为杨(树达)先生纯从推理出发,没有了解边地民族的风俗习尚,也就是说没有这方面的实践,所以他的‘轻叩其背’的说法也是不妥当的”。徐先生指出:
  冯承钧译的《多桑蒙古史》第一卷第二章有这样一段记载:“铁木真遇泰亦赤兀十二骑,铁木真独与战,敌骑十二矢并发,伤其口喉,痛甚,昏坠马。不儿古勒(人名)燃火热石,投雪于石上,引铁木真口,以蒸气熏之,及凝血出,呼吸遂通。”这就很好的说明蒙古族也有同样的急救法,事情也正好类似。我因此比照两处文字,根据其风俗习尚,考知《汉书》的“蹈背”,决不如杨先生“蹈当读为搯”,而应当是“焰背”形近的误文。据《说文·炎部》:燄,“火行微燄燄也”,字与“焰”通用,引申的意思就是熏了。此文正好是“以火微熏其背以出凝血”的意思。“焰”字在此是动词,修辞上是转性用法,又与上文“置煴火”的意义正好相承,所以句子特别生动有力。
  徐先生此说既用训诂,又与异民族风俗习尚相映证,独辟蹊径,别开生面。无怪乎郭在贻先生“读后颇有冰释理顺之感”(《汉书札记》“附记”)。
  评论这张
 
阅读(43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