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没有冬天不能逾越

我有责任,把我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好

 
 
 

日志

 
 

归有光是怎样的一个男人  

2013-07-07 20:31:00|  分类: 教学设计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在教《项脊轩志》时,我叫学生在“一、二、三”三个数字后各加上几个字来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学生普遍认为用“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概括比较合理。
  而有一个学生提出将“一间书房”改为“一个男人”更好,引起了课堂里短暂的喧闹。我意识这是从生活情感视角进行的独特概括。于是,我问学生:“你为什么不说‘一位作者’,而要说成是‘一个男人’?”该生一时语塞,众生纷纷说归有光本来就是个男的。我在肯定了“一个男人”的概括很有价值的同时建议将这个话题放在后面探讨。在还原具体语境,感知人物,体会情感,把握主旨后,我和学生回到“一个男人”的引导和探究上。
  师:我们回到上面的问题,在概括文章基本内容时,为什么不说“一位作者”,而要说成是“一个男人”?应该说那位同学的直觉是很灵敏的。
  生:男人应该是要有事业心,有志向的,有……
  师:归有光有志向吗?
  生:有,只是没有实现。
  生:男人应该是刚强的。
  师:归有光刚强吗?
  生:不是很刚强,他经常哭。(生笑,有人说:“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师:无情未必真豪杰。我们分析一下归有光为什么要哭。
  生:幼年丧母,想起慈母的点点滴滴,谁能不潸然泪下。
  生:他饱读诗书,却功名未就,想起祖母的嘱托,想起家族的振兴,他的心中充满了内疚、焦虑、无奈和愤恨。
  生:幼年丧母,中年丧妻,再加上功名未就,归有光是一个不幸的男人。
  师:这么一个不幸的男人,能不哭吗?我们来看一下书中省略的一段内容:“项脊生日:‘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其余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他写了什么?
  生:表面上是自我解嘲,说自己是井底之蛙则愤慨之语。
  生:将自己与蜀清、诸葛亮相比,抒发自己处在“败屋之中”的郁闷,渴望自己也有功成名就的一天。
  师:归有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男人?
  生:归有光是一个经历坎坷、重感情、有志向的男人。
  生:归有光是一个经历种种磨难但志向不改的堂堂正正的好男人。
  生:归有光是个好男人,真男人,他有很强的责任心,他为自己未能尽为人子的责任而哭,未能为人夫的责任而哭,更为自己难以担当先人重托光宗耀祖而哭。
  师:太精彩了,你是最懂归有光的心的。《项脊轩志》向来被视为怀念亲人的散文,其实它又何尝不是浇作者胸中块垒,抒作者心中志向的美文呢?
  如果说这一教学环节处理尚有成功之处,那就是对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能做到真心尊重,精心呵护,细心培育,使文本意义在学生创造性的理解流程中不断走向深刻。
  “一个男人”的回答似有调侃之嫌,但实际上是对教学预设存在纰漏的一种补正。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我没有用回避和批评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权威,而是利用这突发生成的教学资源调控自己的教学节奏,顺势让学生思考“一位作者”和“一个男人”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在问题解决的时机尚未成熟的时候,把问题留到深入解读文本之后再来探讨。这样做既能以文本为轴心,根据教学目标和预设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又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们从自己的原初阅读体验出发,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从人物的思想情感和隐藏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处的潜意识两方面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以及背负的家族使命加以探究,从而创造性地赋予文本以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将一次原本可以一笔带过的“语言的交锋”转化为浓墨重彩的“思想的交锋”,实现阅读者与文本的“视界融合”。
  评论这张
 
阅读(247)|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