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没有冬天不能逾越

我有责任,把我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好

 
 
 

日志

 
 

周国平讲座阅读与人生  

2014-01-23 11:45:19|  分类: 名家散文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今天能够参加这样一个有重大意义的隆重的活动,我感到很光荣。但是,让我承担这样一个任务,生平第一次面对聋人朋友做讲座,我又感到很紧张。我怕我没有经验,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果效果不好,请大家原谅,因为我是第一次。

   (掌声)

   其实我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向我的残疾人兄弟姐妹们表示我的敬意,刚才陈官长在介绍我的著作的时候,落了两本书,一本是《智慧与信仰》另外一本是《情感与体验》,都是通过盲人出版社出版的,张社长在这里,是他给我出的。因为我最感到自豪的是,因为我出的书已经不少了,我最自豪的是出版了盲文的书。当我第一次拿到盲文书的时候,我真是太激动了,我自己不懂盲文,我不知道怎么阅读,但是我知道盲人朋友能够这么厚的书读到我的文章,这种体验真的是非常的新奇。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阅读与人生》。实际上刚才残联的领导人说,自从有人类,就有了残疾人。其实自从有人类,残疾人就一直在为人类的文化做出伟大的贡献。大家知道,西方文化如果说它最早的开端、最早的文学作品是残疾人创作的,是《荷马史诗》,应该说是西方文化的源头,是一个盲人,当然当时不是写作,是口头叙述,后来是后人记录了下来。

   大家知道近代西方音乐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是一个残疾人,他的大半生是一个聋人,是听不见声音的,而且他最好的作品是已经聋了以后创作出来的。当今世界现代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家、阿根廷的波尔赫斯,可以说他是现代作家里面知识最渊博的人之一,后来长期担任阿根廷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他的后半生基本上就是一个盲人。

   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如果说现代物理学从牛顿开始,近代从牛顿开始,第二是爱因斯坦,第三个是霍金,霍金也是瘫痪的,所以我说实际上残疾人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一直在为创造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实际我们中国也是一样,我们中国最伟大的历史著作、最早的历史著作《史记》,司马迁是因为当时受了腐刑以后成了残疾人。总之,我想说明一个问题,实际上残疾人一直在为人类的文化作出巨大的贡献。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内在生命的伟大》,是谈我对残疾人的认识。其实我以前,就是我自己,我说是很郁闷的,老觉得残疾人跟我是两个世界,其实不是这样,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和思考的增加,我慢慢明白一个道理。其实一个人他是不是成为残疾人,聋也好,哑也好,这都是非常偶然的,也许是因为遗传基因的问题,也许是后来胎儿期间一个小小的偶然事件,或者是后天发生的一些突然的事故,变成了残疾人,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可能性,我没有被选中成为一个残疾人,这仅仅是侥幸罢了,所以我后来想,实际上我真正感觉到残疾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他们是在替我受苦,他们受苦就是我受苦,这是一回事儿。而且我感觉到其实一个人残疾以后,会很容易看到一个道理。人的身体性是很脆弱的,是很容易受伤害、很容易出毛病的。但是人还有更加重要的地方,就是人有内在的生命,人有内在的生命,内在的灵魂,精神是完整的,内在的生命是完整的。实际上残疾以后更让人看到了这样的道理。实际很多人变成残疾以后,他的内心世界就更加专注更加丰富了。

   这跟我们的阅读就有很大关系了,其实真正比较起来,我觉得如果残疾以后,从阅读来说,其实是一个更好的条件,你会更加用心去体会那些真理。

   那么,我今天要讲的就是《阅读与人生》这样一个题目,我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读?阅读的意义;第二,我要谈一下读什么?第三,我要讲一下怎么读。上次温总理听我的讲座以后,他给我归纳了一下,他说周老师你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读书的意义;第二个问题就是要有选择的阅读,他用的词非常好要有选择的阅读;第三个问题就是要读原著。这是我对读书最基本的主张。

   我先讲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读?

   读书,可能认字的人都会读一点书,实际上我们读书往往抱着不同的目的,据我观察基本上有三种目的:

   第一,就是抱着实用的目的。比如说我是搞这个职业的,我读一些和我的职业有关的书,专业书,这是抱着实用的目的。包括我是搞哲学研究的,如果说我仅仅是为了做课题,为了完成我的课题去读一些书,没有和我自己的精神生活结合起来,那种阅读实际上也是一种实用的阅读。还有比如说我们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读一些生活用书,比如说烹调方面的,健康方面的书,现在健康方面的书特别畅销,你看排行榜健康方面的书经常排在前面,比如说求医不如求己等等,人们对健康很关注。但是如果一个人仅仅读这些实用类的书,仅仅读这些专业的书,那我不能说这个人已经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已经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不能这样说,他还没有把读书变成他的一种精神需要。

   还有一种就是消遣,平时看看报纸,翻翻闲书,消磨时间,休息休息,这是一种,这种情况很多。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我觉得还不能算是一个爱读书的人。

   我说的爱读书,养成阅读习惯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是我说的第三种阅读的目的。就是通过阅读能够让自己精神上得到快乐,得到启迪,得到提高,把阅读变成自己的精神生活。只有这样我觉得才算是真正的爱读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我是把阅读看成是人的精神生活很重要的形式,大家知道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动物也有身体,人也有身体,动物有本能,人类也有本能,这不是最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是人是有精神生活的,人有能够思考的头脑,有丰富的情感,而且还有道德上的追求,有信仰的追求,这是人最根本的地方。那么,在人类长期的过程中,人类这种精神生活已经有很长的过程了,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精神财富。那么这些精神财富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主要的载体就是书籍,书籍是人类精神财富最重要的载体,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的载体。作为一个个人来说,如果说一个人,他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像人一样的生活,他就应该让自己加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整体里面去,只有这样,实际上我说人类精神生活形成的传统,是一个很优秀的传统。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是真正的人,真正作为人来生活的,就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加入到精神生活里面去。我记得有一个德国作家叫(奥义肯),他说人类所积累的精神财富,本来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但是如果你不去占有它,他和你是没有关系的,因为这么多的读书有很多的内容,如果你不去读它,它跟你毫无关系,这是一个宝库,它需要你去占有,如果你不去占有就被你错过了。所以我说如果书籍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载体的话,那么阅读就是个人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方式,通过阅读去享用人类所积累的精神财富,去参加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这是个人精神生活最重要的方式。

    阅读在人生中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呢?一个人生活有没有意义,人生有没有价值取决于什么?实际上是取决于人内在的精神生活的品质、精神素质。那么,阅读就是提高我们精神素质最重要的手段。我自己体会,实际上人生最值得追求的那些东西,阅读可以带过我们,用我说的一句话就是优秀,人活一辈子需要争取什么,第一要争取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第二要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要过得幸福。第三,我觉得应该安静,应该宁静,有一个宁静的心态。我觉得这都是人生特别珍贵的价值,这三样东西:优秀、幸福、宁静,都是阅读、读书能够带给我们的。我知道温总理也有一个提法,是在网上谈话的时候谈到“阅读能够给人带来力量、幸福、安全”,我这样的理解,也可以说是对温总理提法的理解,实际上我说的优秀,就是温总理所说的力量,一个优秀的人才是有力量的。幸福也是一样的,还有就是安全,我说的宁静,是内心的一种安全感、满足感,宁静也是。我相信温总理讲的安全,也是对人的内心层面来说的。

   下面我从这三方面谈一谈阅读的意义:阅读使人优秀、使人幸福、使人宁静。

   首先,阅读能使我们优秀。我觉得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你应该去争取什么?现在我看我们这个时代,大家都在争取成功,好像社会上能够立足,让人们知道有名声,当然名声还能带来财富,好像这是最值得追求的,金钱、成功是最值得追求的。但是我觉得一个人其实最值得追求还是优秀,你能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是你自己能够支配的,你能不能成功有很多因素决定,有一些外在的因素你自己是支配不了的。所以你自己支配不了的东西,你不应该作为你追求的目标。而且你只有真正优秀了,成功才有意思。如果是一个不优秀的人,你在那里混,找机会、钻营,那种成功是假的成功,是渺小的成功,是没有意思的。所以其实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首要目标应该是追求优秀,应该把成功作为优秀的副产品,我优秀就行了,如果优秀能够给我带来成功当然很好,谁都不愿意做那个倒霉蛋,谁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是一个人物,有一个比较好的外在生活,大家都愿意,这很正常。但是你不应该把它作为主要目标,主要目标应该是优秀。而且如果你真正优秀了,你一旦成功,那个成功是真正的成功,是大成功。

   那么,我觉得阅读实际上能够给我带来优秀。一个什么人的才算是优秀的人呢?衡量优秀我看主要就是看人的精神素质,是不是得到很好的发展?我认为人身上主要有三种最主要的精神素质:第一就是智力,就是人是有头脑的,是能够思考问题的。阅读能够让我们智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包括吸取知识,通过阅读得到很多知识。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不是知识,通过读书我自己体会,其实那些书如果给我一点各方面的科学知识也好,我觉得这都不重要,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最能打动我的书,是那种能够激发我,让我自己思考问题的书,能够满足我的好奇心,激发我的好奇心,能够让我的头脑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那样的书我觉得是最有意思的,让我的智力生活始终处于一种很活泼的状态。

   这是一个方面,智力生活。另一方面,就是情感,优秀的人他一定有丰富的情感。那么阅读也能让我们的情感更丰富,尤其是那些文学艺术作品。因为实际上一个人,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感受能力,应该是先天都有的,但是要通过后天的熏陶才能发展起来。

   我刚才说的智力应该是对世界的认知能力,那么情感就是对世界的感受,我们生活的时候,我们是带着感情生活的,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事情,我们有时候会快乐,有时候会痛苦,对有的人我们喜欢,对有的人我们讨厌,我们是带着情感的。在情感的世界里面,没有负面的东西,都是正面的,都是你的财富。人正是通过这些情感生活,他的内心越来越丰富。我自己也有一个体会,其实有时候我觉得跟人们相处的时候,有些人我觉得他们做的事情太不好了,让你很生气,这个时候你不要跟他处在同一个水平上面。我往往就这样,我生气了以后,我就会自己去想一想,我会在我的日记里面把这样的人描绘一下、分析一下,我就说我不跟你一个水平,我把你作为我观察人性的一个对象,来分析人性是这样的,提高了我自己的认识,这样反而成了自己的一种收获。

   第二个就是情感生活,那么,从阅读来说,文学艺术给我们很多这样的素材,实际上那些诗人们、文学家们都是对人类情感体验非常深刻的人文学家。我记得德国作家就说,如果我小时候没有听过童话故事,没有读过《一千零一夜》,我现在眼中的世界没有这样的美丽。有没有受过文学的熏陶,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我记得有一年我去海南的三亚,三亚还没有开发,刚刚开始,我住在海边的账篷里面,站在海边特别美,那种无边无际的感觉,那种神秘的感觉,内心的这种感觉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但这个时候我旁边来了几个人,来了三个人,他们站在我旁边,看样子是做生意的,他们站在那里看了一眼,说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一摊水,说完就走。我当时就感觉在不同的人的眼里面世界是不一样的,大海本身是最有震撼力的,多少诗人歌咏过大海,感觉面对大海是面对永恒,那种神秘的感觉,促进人的思考,但是我想他们到大海边,他们找的是旅游设施,那些五星级的宾馆,没有找到,他们就说这里什么也没有。

   所以,一个人内心是不是丰富,是丰富还是贫乏,两者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要自己的内心丰富,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阅读。另外,我觉得你们只要写字的人就应该经常写日记,我自己感觉,对我帮助最大的,其实我小学、初中开始就很爱读书,但是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两件事情:一个就是看课外书,我从小学尤其是中学、大学,我基本上主要的精力是用在看课外书,课内的书花的时间是很少的。另外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写日记,我从小就开始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经常有人问我,周老师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呢?其实我发表作品很晚,我直到41岁才开始发表我的第一篇作品,所谓的成名之作,以前我一直没有真正的作品发表。但我总是回答,我是从5岁开始写作的。因为从5岁开始我就开始写日记了,我是5岁上小学的,上学的时候我就会写字了,一开始我是怎么写日记呢?当时我爸爸经常带我去他的同事家里作客,他的朋友就会拿一点点心给我吃,饼干、糕点,那时候比较困难,吃到饼干、糕点不太容易,吃了以后我就想,过了几天我忘记了,我不就是白吃了吗?不行,我得把它记下来,我就自己准备了一个小本子,哪天吃了什么好东西,就把它记下来,某月某日我吃了什么东西,过几天我翻了翻就知道吃了什么东西。就这样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当然,我后来写的东西就不那么幼稚了。我通过写日记留下了人生很多好的滋味,不仅是吃上的,生活中的悲喜苦乐,各种内心的感受,我真正感觉所有的生活都是有价值的,没有一种生活是白过的,无论是引起我的痛苦还是快乐,都有价值的,都会让我的内心更丰富、更敏感,促使我去思考问题。我通过写日记,把我的那些外部生活转化成了我内心的财富。所以没有生活是白过的,我后来就说了,实际上人的心,如果把人心比作帐本的话,对这个帐薄来说,只有收入没有支出的,一切都是收入,只要你有一个去感受的心,你都可以把它们转化成你的财富。

   所以我经常主张,一个人你最好关心你的精神生活、关心你的灵魂,那你就应该养成两个习惯:一个就是阅读的习惯;一个就是写作的习惯。哪怕是写日记,写自己的一些感受。往往有一种误解,好像觉得阅读那些人文方面的书,一些社会科学的书,那是学者的事情,写作好像是作家的事情,好像和普通人是没关系的,我说这是天大的误解。本来意义的阅读和写作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只要你是关心灵魂的,关心精神生活的,那它就是你的事情。应该说,像阅读、写作这样的事情,把它择业化是一种堕落,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托尔斯泰说的,托尔斯泰说“把写作变成一种职业,这是堕落的”,往往变成职业以后就变味了,你就会为了市场或者说为了读者的喜欢去迎合,就有这样的可能。你真正的写作是为自己的,是为自己的灵魂的,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

   这是我要讲的优秀的第二方面,优秀的第一方面就是智力,优秀要有活跃的智力生活,通过读书让大脑处于活泼思考的状态,第二就是让内心的情感更加丰富。

   第三方面通过阅读可以精神追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信仰的人。很多书,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大量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个问题的,人应该怎么样生活?人类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人类都是在思考这些问题,其实这些问题也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这些问题。

   当然,通过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典型,可以说是成为我们的榜样,可以受到熏陶,这是精神追求方面。

   那么,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我最强调的是什么?人们现在经常说我们这个社会好像现在是市场经济,大家都很看重金钱,在道德上面滑坡,经常有人提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从道德上来讲,我觉得最应该强调的是什么?其实不光是指我们这个社会,真正从道德上来讲,道德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两个东西,因为我是研究哲学的,我知道哲学家们关于道德问题是谈的很多的。那么,关于道德,哲学家们最强调的是两点:第一点就是人要有同情心,同情心是道德最重要的基础,这个无论是中国的哲学家还是西方的哲学家都有这样的说法。西方的哲学家比如说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亚当斯密,温总理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就是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里面就提出来道德的基础就是同情心。同情心的基础上产生了两种最基本的社会道德:一种就是正义,另一种就是仁慈。正义就是你不能损害别人,发生了损害别人的事情,你要去制止,作为一个国家来说要惩罚那些损人的行为,这就是维持正义。仁慈就是说你不光不能损害别人,而且你看到弱者,有困难的人,有人在受苦,你要去帮助他。仁慈就是要重人,不损人。那么无论是不损人还是重人,这两种道德都是同情心,所以我认为同情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认为道德最基本的品质就是要有同情心,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另外一点,哲学家们很强调一点是人们要有尊严,要有做人的尊严。人不光要有同情心,而且在很多哲学家看来,人身上是有神性的,人有精神追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上帝是人的产物,因为人身上本身就有神性,要找他的根源,人有灵魂、有神性,这到底从哪里来,基督教说这种东西从上帝那里来的。哲学上面很多哲学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人身这种神性,用自然文化是无法解释的,应该有一个来源,很多哲学家认为宇宙一定是有精神本质的,我们人身上的神性、精神性是从那里来的,基督教认为就是从上帝那里来的。但是不管给它起一个什么名字,我们应该相信人和动物是有根本区别的,这个根本区别就在人是有神性的,这是有根本区别的。我认为高贵,有做人的尊严,这是道德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这是第三方面,优秀的人。归纳一下我觉得怎么样才是一个优秀的人呢?优秀的人就是说,从智力上来说,有一个独立思考的头脑,自由的头脑;从情感上来说,有丰富的内心生活;从道德上来说,应该是有善良、高贵的灵魂。所以我说像这样的自由、丰富、善良、高贵,这样的人就是优秀的人。我觉得通过阅读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我们看到有些书是在讨论这些问题,有些文学书是在描绘具有这些品德的人,不管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我们会受到启发,受到感染,我们会知道做人应该做什么样的人。

经常有一句话叫做阅读改变人生,其实我觉得有些人可能理解的很狭隘,就是通过阅读以后你可能会在社会上获得成功了,改变了你的人生。从很功利的角度来理解成功,我觉得这个角度太狭隘了。我觉得阅读改变人生这句话没错,但是它真正改变的是人的精神素质,使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改变的是人生的格调、气象、境界,而不仅仅是改变人生的外观、表象。当然,真正人生的境界改变了,人的素质改变了,我相信表象也会改变,你是有可能取得很大成功的,但是这种成功是真正有意义的成功,是另外一个标准了。

   读书日那天,温总理后来讲了20分钟的话,在我们的会场上,他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讲的非常到位,他说,“阅读不能改变世界,但是阅读能够改变人,而人能够改变世界。”把这个关系讲的非常到位,光靠阅读世界不会自动发生变化,但是如果人的素质变了的话,那高素质的人再去做事情就做的不一样了,这个世界就发生变化了。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对民族来说也是很重要的。那天温总理也说了,“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这句话讲的比较沉痛,确实我觉得我们这个民族,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是太多。你到国外去看,尤其是欧洲、美国,你看地铁上面、飞机场,大家都是手里面拿着一本书安安静静的读,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但是在中国你很难看到这样的景象。哪怕中国人到了国外,在机场大家聚在一起都是在打牌,干这些事情,真正拿着一本书在读的人很少,这是很可悲的。你说我们中国现在在发展中,应该说变化已经很大了,但是问题还是很多,体制改革也很艰难,但是真正说到底,最根本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其实一百年以前,以前那些思想家早就指出来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国民素质的问题,国民素质普遍比较低,当年无论是严复、鲁迅、梁启超,他们研究的都是国民素质问题、国民公德问题,主要问题都是在这里。往往最后改革改不下去了,国民素质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如果说普遍国民的精神素质比较低的话,确实很多改革措施是行不通的,你就是去做也是变了样。所以你真正要做的问题就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问题,提高国民素质特别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养成阅读的风气,普遍爱读书的习惯,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阅读使人变得优秀,同时对我们民族也是这样,让我们的民族变得更优秀。我们现在可以说在世界上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我觉得现在还不能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曾经是文化大国,春秋战国的时候是这样,唐宋的时候是这样,但是现在中国不能算文化大国,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影响甚小,你真正要成为一个文化大国,应该是中国要在文化上有很多倡导,而且要出很多大师,为什么中国现在真正能够影响世界的大师很少?几乎是没有。就是文化上面,大文学家、大哲学家,像这样能够影响世界的应该说是几乎没有,几百年来最大的就是鲁迅,但是鲁迅对世界上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不像西方有的像歌德、康德、尼采这些对全世界有影响的人物,现在中国还不能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文化还是普遍的有这样的一个毛病,就是比较实用,就是对精神本身的价值我们看的不重,比如说读书,你就要问读书有什么用,所谓的有没有用,最后要落实到这个事情能够改变我的命运,给我找一个好工作,或者说在事业上、职业上有发展,往往从这种狭隘的角度去理解。就没有看到一个人的精神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一个人在过精神生活,像人一样的生活,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这样的观点对我们来说是很薄弱的。我们容易用实用的价值去判断精神的价值,一个事物有没有价值,我们要看它能不能变物质,变不了物质好像就没有价值。但是这个东西,实际上要从文化上来说,中国和西方真正的差别就在这里,对西方来说,对欧洲来说,应该说这是他们的传统,就是说精神本身是有价值的,不能用物质来衡量它。

   丁肇中先生是中国华人科学家,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有一次他在国内做讲座,他有一段话我印象非常深刻,我觉得他讲的特别好。当时他讲座的时候就有听众问他,说丁先生,您研究的项目有什么经济价值?有什么经济效益?丁先生一下愣住了,愣了一会儿他说我不知道,他说其实物理学诺贝尔奖第一届、第二届是奖给了原子能跟电子,包括后来量子力学,原子能物理学什么的,第一届是X光和电子,包括后来的原子能物理学和量子力学,他说这些项目在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花钱最多而最没有经济价值的项目,它们的经济价值都是后来才知道的,一开始是不知道的。然后他说了一句,“其实科学研究的价值就在于满足人类的好奇心,而不是为了名利”,这个名利的“利”就包括所谓的经济价值,你哪怕为社会的经济价值搞研究,丁先生认为你仍然是狭隘的,仍然是为了名利,不过那个利是比较大的利,不是个人的私利,是社会的经济利益,如果把这个作为研究目标也是不对的。

   这个东西我就说,丁先生是受了欧洲文化的熏陶了,在欧洲这是一个传统。古希腊最早的科学家天文学家彼得德拉斯,大家知道他在几何学上有一条彼得格拉斯定律,我们叫勾股定律。彼得格拉斯当时发现和证明了这条定律以后欣喜若狂,杀了一百条牛,举行百牛宴庆祝这个事情。当时发现勾股定律有什么用?有什么经济效益?但是在他们看来这是人类智力的伟大胜利,这是最值得庆祝的。像这样的一种思想在欧洲就是一种传统,就像爱因斯坦说的,因为知识本身的价值尊重知识,这是欧洲的伟大传统。

   马克思也是这样,我们讲到马克思的理想社会,往往强调的就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等等。其实在马克思看来,他所追求的一个理想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他在《资本论》第三卷里面有一句话就说得很清楚。他说“真正的自由王国存在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那就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能力的发展”,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要追求的真正的理想王国、自由王国、共产主义社会那个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应该是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就是说那时候大家都不为物质生产去劳累了,那是次要的,深层问题已经解决了,只要花很少的时间就能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了。那么人的这种精力就解放出来了,干什么呢?大家就在那里搞创造,你喜欢科学搞科学研究,你喜欢艺术搞艺术,你去跳舞、去画画、搞音乐,你喜欢写作的去写小说,写诗歌,反正每个人都在从事精神活动,从事自己所喜欢的精神活动,为了什么呢?本身就是目的,不为什么。人的能力发展本身就是目的,人天生有这些能力,这些好奇心,思考的能力,感受力,这是人的天生能力,让这些能力得到施展,得到发展,本身就是目的了,不要再追问后面的问题是什么,再追问下去,我们就觉得好象有点儿荒唐了,总得最后有一个目的,让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什么是改善?这就是改善,从物质生产领域里面解放出来了,作为人把人的最好的能力发展出来、运用起来,这就是最好的改善。作为真正的人在那里生活了,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个思想实际上在欧洲是一个传统,但是我觉得我们的阅读习惯不如人家,很多人没有阅读习惯、不爱读书,这些东西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这和我们太看重实用这种传统性有关系。你热爱精神生活本身,热爱知识本身,热爱艺术本身,这些东西本身就有价值,不要用别的东西判断。只有树立这样一种观念,热爱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读书本身就是快乐的,通过阅读享受这种精神上的愉快,这本身就是目的。如果有了这样一种氛围以后,我觉得我们国家在文化上面会有一个根本的改变。

   阅读使人优秀,我就讲到这里,阅读也使人幸福,实际上人的幸福是精神的快乐。第一是生命的快乐,享受生命是幸福的,包括人和自然的交融,健康、家庭生活、天伦之乐,这都是生命本身的享受,这是幸福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其实物质的享受很次要,生命本身所需要的物质是很有限的,不需要那么多的物质,超过本身需要的那些东西都是奢侈、虚荣心,而且它们实际上还让你反过来要为这些物质的东西去费精力,实际上是一种累赘,生命本身的快乐是很简单的。另一方面的作用是精神的作用,通过阅读你享受的是精神的快乐。这是让人幸福的重要的方面。

   另外一点我觉得读书让人宁静,一个爱读书的人是很宁静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通过阅读你内心丰富了,你有更好的享受了。你对外界的名利的东西就会很淡薄,那些东西比较你拥有的东西其实不值得一提,有些人为什么没有定义?他老是看社会上有什么,他就去追求,因为他自己内心是空虚,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是充实的,他不会跟着社会的潮流走的,不会老是像怕错过什么东西的人那样晃晃不可终日,他会有一种很宁静的生活状态。

   这是我今天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人为什么要阅读,阅读的意义。

   下面我讲第二个大问题就是读什么?

   如果我们把阅读看成是一种精神生活的话,我觉得到底应该读什么,这个问题就自然有答案了。当然应该去读那些精神涵养高的书,现在社会上的书太多了,每年出版几十万,你从那里面怎么选?我觉得应该去读那些,应该说尽可能去读那些公认的、受到时间检验的好书,也就是那些经典名著,我是主张多读经典名著的。在读书这个问题上,一是从阅读来说,我主张多读书,少看电视、少上网,尽管我们今天要通过网络才能传播,网络很方便,但是千万不要把上网看电视取代读书,成为主要的东西,那样我觉得是很可悲的。应该说人类最宝贵的,最有永久价值的财富是通过书籍来保存的。电视、网络这些东西它非常快,很快就可以把消息传递给你,它的好处是快,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快、短命,你得到的东西都是当前的东西,明天就没什么用处了,过了几个月,你看这些东西,你从网络上读就没有任何价值了,所以这个东西不能代替读书。

   我可以推荐大家读一本书就是美国有一个文化传播学家,叫(波兹曼),他写了一本书叫《娱乐致死》实际上那个书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难道我们要娱乐到死吗?这本书已经翻译成中文了,这里面比较了一下书和电视有什么不同,他说的非常到位,因为现在这个时代,从美国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了,电视成为强势的媒介、主流媒介,现在再加上网络,确实现在在很大程度上,电视网络对阅读有很大的冲击。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你都用在看电视、用在上网的话,你就是没有时间看书了,这个后果非常严重的。波兹曼是这样分析的,他说电视是什么东西?当然他没有分析到网络,他已经去世了,是在80年代去世的,那时候网络还不严重,他主要研究的是电视。他说电视是什么东西,他说电视实际上是电报和视力两者的结合,这两种创造结合起来就发明了电视。电报就是最快的把信息传递给你,视力就是用图象来表达。电视就是快速的通过传递图象来传递信息,这就是电视。那么电报的特点就是快,当下、准时,声音就是图象,所以,他说电视就是准时和图象的二重奏。这个电视和书比较,他说有两大根本的区别:第一个区别就在于书几千年来,文字发明以来,它已经有一个悠久的传统,人类几千年已经有了很多很多书,在书里面存在悠久的传统,而且人们写书往往着眼于长远,起码在以前的时代,人们写书从来不是为了今天有人看,都是为了传世的,他的要求是传至后世,不断地有人看,着眼于永恒,着眼于长久,从时间来说是这样的。但是电视不一样,电视要求最快的把信息传递给你,它着眼于当下。所以,它讲究的是信息的快和新。所以他引用美国电视业界的一个大王,电视业界的大亨。他说,我们美国人知道最近24小时发生的任何事情,但是对于最近60年或者是6000年所发生的事情知之甚少。通过电视,通过网络,我们每天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信息,信息像潮水一样的涌来,但是实际上里面有多少信息是和我自己有关系的?很少,很少的信息是和我们自己真实的生活有关系的。所以波兹曼就用这个说明这个问题,信息态多了,到处都是水,但是没有一滴能解渴,都是海水,都是和你没关系的水,这是一个区别。

   另外一个区别就是,书是用文字来表达的,文字是抽象符号,你必须思考才能理解。那个文字不是图画,你光看如果脑子不进去的话你看不懂,你必须思考,文字要求你去思考。但是电视不一样,它是用图像来表达的,而且图象转变的非常快,所以波兹曼就说,电视它是一下就过去了,你就看不懂了,它是妨碍思考,忌讳思考的。

   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我们是看不见作家本人的,多大的作家,或者是美国的总统,美国的前七位总统,走在街上人们是不认识他的,人们关心的是他的思想,他的政治主张,人们不关心他的长相。但是现在不对了,自从电视成了主流媒介以后,人们关心的是你的长相和口才,关心的是你的上镜率,经常上镜的人大家脸熟眼熟,这样的人大家都很感兴趣,对思想反而不感兴趣。所以以前的时代出伟人、出大师,现在的时代出明星、出偶像,长得漂亮、会说话,这确实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而且这个东西现在影响到了现在的印刷媒介,你看看现在出版业也在向电视看齐、向网络看齐,基本上走“快餐”和所谓的“博图”时代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影响到了现在书的出版。

   总之,这一点就是我要强调的,这样的时代我们要多读书,少看电视、少上网。因为阅读是永远不能取代的,不能用上网和看电视来取代的。另外,刚才我讲的第二个大问题,就是读什么的问题,就是读经典著作。因为其实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一生能够看书的时间非常有限,我现在有时候就感到非常悲哀,很多想看的书,可能我这辈子没有时间看了。世界上好书都看不完,你怎么能浪费时间去看那些一般的书、平庸的书呢?我不是说坏书,在我眼中那些平庸的书就是坏书,因为你看了以后没有收获,反而浪费了时间,而且你看了平庸的书以后,你人也变得平庸了,你会受到影响。德国的一位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一句话,他说人就是他吃的东西,你吃什么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一点起码在现在阅读上是这样,你吃什么样的精神食物,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如果你在精神上吃没有营养的东西,你在精神发育上就会营养不良,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你凭自己的力量,这么多书里面要筛选出好书来太难了。那么经典的著作是有人评的,有最权威的评论家给你筛选出来了,光经典的著作就非常多了,你也读不完,还要筛选。当我主张读经典著作的时候,很多人就说你给我开一个书单吧,应该读哪些书?我说我开不出来,因为一个人最适合他的是哪些书是因人而宜的,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书单,因为读书就是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你只能自己去找。但是,我想一开始你就要有一个标准,有一个信念,就是你一定要去读最好的书,你要有这样的信念,你绝对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平庸的书、一般的书上面。这一点上我是有教训的,我在高中的时候就特别爱读书,但是整个中学时代我没有进入到读好书的境界里面去,我那时喜欢文学、历史性的书,一般性的介绍性的小册子,一直到进了大学,我受到同学的影响,他大我三岁,读了郭沫若的书,他的家庭背景跟我很相似,他能带出很多的书来,那时候我读了大量的哲学的书,读经典的书,我读了很多书、课外书,尤其是托尔斯泰的书,图格涅夫的书,我全都读遍了。那时候我感觉到你读什么书太不一样了,读书一定要有趣味的标准,有品位,而这个东西一开始就要打好基础。一开始读的时候,尤其是年轻的时候,那时候如果说你奠好基的话,以后就有鉴别了。我读大学的时候,我感觉从内在的嗅觉,一本书是好书还是平庸的书,我一闻就闻出来了,我不用看几页,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我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那上面了。所以人生有限,你能读的书非常有限,你一定要记住这一点,把时间用在读最好的书。而且你读什么书,对于你这个人精神的品质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我强调这一点,这是我讲的第二点。

在读什么书上我特别强调一点,千万不要根着媒体跑,一定要有自己的选择。现在有一个现象,一个是书太多了,汪洋大海。另外,我说是出版商和媒体合谋在那里炮制畅销书、排行榜、炒作,一卖就是几十万、几百万。像这样的书,我可以判断基本上,当然畅销书里面也有好书,很少。绝大部分的畅销书都是快餐,现在人人都在谈论,一年以后再也没有人过问的这些书,都是短命的,不应该把精力放在这些地方。所以我觉得这个很奇怪,在同一个时间大家都在读同一本书,都在谈论同一本书,这太怪了,读书本来应该是个人的事情,个人的精神生活,怎么会弄的大家都在读相同的书呢,不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如果说媒体宣传什么你就读什么,实际上是媒介在制造大众文化消费,如果你是这样读书的话,你无非是做了一个文化消费市场上大众中的一员,你仍然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要有自己的选择。

   第三个问题我讲一下怎么读的问题。我说第一要多读书,少看电视,少上网;第二要多读经典著作,少读一般性的书,平庸的书,少读畅销书;第三点是怎么读的问题,首先我强调读原著,不要读二手、三手介绍性的。

   我自己感觉读原著是快乐无比,跟读一般的著作不一样,大师就是大师。首先读原著是最可靠的,就像德国科学家(苏格华)说的,如果你真正喜欢科学,你应该到原著的圣殿找大师的本人。我是学哲学的,我真正读了原著以后,才知道什么是哲学,比如像黑格尔、尼采的原著,读了大师的原著以后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哲学。那是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的时候。那样读下来我觉得跟哲学越来越远了,从教科书去读的话,当年教的哲学基本上是这样的,他就告诉你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第一性还是精神第一性,这就是基本问题。承认物质第一性是唯物主义,是对的,承认精神第一性是精神主义是错的。还有一条界限就是世界是运动还是静止,如果认为是运动就是辩证,认为静止的就是形而上学。然后把哲学家进行排队,唯物主义是好人,唯心主义就是坏蛋。有些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形而上学的,有一些哲学家像黑格尔,是有一些缺点的坏蛋,还有一些东西可以为我们所用,是基本上是这么一个东西。那这些东西你学完了以后,你对哲学了解了吗?一点都不了解,连哲学的门都没入。所以,我说你从教科书的角度去读哲学,其实是没用的,你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是不可靠的。再好的教科书是二手、三手的转述的书,肯定离本来面貌越来越远。而且我觉得原著是更精彩、更鲜活、更有意思的。我主要是研究尼采,其实原来的教科书对尼采也有谈过,无非是几条,他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以及他的一些主要观点,你知道这些东西以后,实际上对尼采还是毫不了解,我自己读了尼采的原著以后我才知道,实际上尼采思考的是我们现代人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他说的上帝死了,就是人们所具有的信仰现在没有了,一个信仰的空白。其实这个东西是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都面临,不光是西方人,很多人都面临的问题。原来具有最高价值的信仰现在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生活。他在论述的时候,有很多精彩的看法,但是一到教科书里面,到转述里面,这些东西都没有了。读原著的时候让你感动、激动、让你去思考,但是读教科书不会让你激动,也不会让你思考。所以,我觉得读原著更有意思。而且我发现原著,哪怕大家认为是比较难懂的、哲学的原著,很多大哲学家,他们的文字是非常好的。你从转述里面是看不到文字的东西,所以我建议去读原著,你可以欣赏到他文字的魅力。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发现这一点,大人物其实往往是很有趣的,而且往往是平易近人的。但是你要见大人物不容易,为什么?大人物身边包围着一些小人物、秘书、仆人呀,那些人比较难缠,如果你要越过这些障碍去见大人物不容易。在书籍的世界里不是这样,但是在书籍的世界里大人物就在那里,你不用通过二手、三手去找他们,不用通过秘书去找他们,不存在这样的转换,你就可以直接去找他们。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说那些对哲学感兴趣,但是不通过原著学哲学的人,就好象看上了女主人,但是图省事反而去向女仆求爱,这不是太可笑了吗?

   所以,我强调要读原著,但是怎么样读原著?我提两条,对普通人来说,我们都是普通读者,我是搞这个专业的,但是我从来都是把自己看成是普通的读者。不要用学者的心态,而用普通的读者身份去读原著更有意思,第一条就是不求甚解,你不要去钻牛角尖,你读不懂的地方就跳过去,你首先选容易读懂的、感兴趣的原著去读。你在读的过程中即使有读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在那里卡住,跳过去接着读。你第二次、第三次读的时候,慢慢你就会发现容易理解了。实际上人文修养,读原著的能力是逐渐熏陶出来的,不是随意就有的,是慢慢积累的。能够读懂经典著作的资源会越来越多,有一天你就发现读原著非常轻松愉快的。其实我自己现在感觉就这样,伯拉图也好、康德也好,很多比较晦涩的书我真正读起来也是一种消遣,很轻松的,用这样一种心态去读,不要死抠它的含义,而是受原著的一种熏陶,就像林语堂说所的那样,牛津大学他们是怎么样教学生的,他就是把学生找来以后,坐在这里,他翘着二郎腿,慢慢就把学生熏出来,对学术感兴趣。我觉得很多老师就特别喜欢受这种熏陶,喜欢这种智力生活,思想很活跃,学生经常跟他聊,在一起就受影响了,真的觉得这个精神生活太有意思了,慢慢就受影响了,实际上读书也是这样的过程。

   第二点我强调的是为我所用。你又不是做学问,不是搞学术,你读那些书的时候,就是把它们当成营养,当成精神生长的营养,你吸收了这些营养以后,把自己生长起来就行了,你能够充实,感到快乐,精神越来越丰富就行了。我读书就是这样,有时候我是误解了自己的意思,我都不在乎。我说我看一本书好不好,我就是在意我看了以后我自己内心激不激动,我自己也想写点儿东西。如果这本书我看了以后特别受感染,我自己也想写点儿东西,就已经起作用了。所以它是一种营养,不光是一种媒介。

   最后,我就说一下,读大师的书,实际上是为了走自己的路,这是怎么读原著的问题。

   下面我再简单的说一说具体的方法,简单几句话做一个了结,也是介绍一下我读书的方法。

   那天温总理也说了他大学的时候怎么读书的,他强调了一点我觉得挺好的,就是要做笔记,读书要做笔记。我是有做笔记的习惯,在具体的方法上我比较重视三条:第一条就是读书应该有一定的计划,不要太盲目,也不要太分散,一段时间里面要有一个相对的重心,读哪方面的书,这样你会感觉很连贯,会感觉越来越深入,而且有条理。当然你还可以看别的书,但是要相中集中,这是第一条;第二条我比较强调在浏览、泛读的基础上要精读,你不可能每一本书都认真去读的,有些书就是翻翻而已,但是你一旦发现了一本书,确实对你很有帮助的,很合拍,像这样的书你就不要读一遍就算了,你一定要重复的读,要精读;第三条我就强调要写笔记,就是你看书的过程中,我一般是这样的习惯,我看书的时候,书旁边会打一个记号,有的段落我很喜欢,或者对我有所启发的我就打一个记号,看完以后,我就把打过记号的重读一遍,如果我觉得还是好就要摘录下来。另外就是看书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一些想法,就把它记录下来,那些火花闪光的东西是很宝贵的,因为你当时不记下来,过后很难想起来了,所以你要赶紧把它记下来,这些东西可能是最精彩的。后来我发现,我写的文章被人传诵的比较多的、人家比较喜欢的段落,往往是我随时想到的,马上记录下来的东西,从这里面挑出来的,把它组织到我的文章里,而这些东西确实是好东西。所以我建议读书的过程中,会经常产生这样的火花,你就要赶快记下来。

   正好我今天讲了一个半小时,时间到了。下面好象有互动环节。

   (掌声)

陈力:

   从我们听众的掌声里面已经看到,周老师的讲座非常精彩、非常吸引人的。说实话我今天也认认真真听了一场非常高水平的讲座,因为我本人应该算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读书有很多滋味,但是这个滋味有时候去读书了,就没有很好的品味。那么今天经周老师的讲座,这么一讲,我就发现真是一个哲学家,他能够从一些普遍的现象,以及我们常人不太注意的很多现象里面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所以今天周老师的讲座我想对我们每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怎么读书?应该怎么去读书?读书有什么用处?有什么好处?我想这些问题都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今天的听众反映很热烈,给我这么一落提的问题,这是我们讲座里面很少遇到的情况,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能把纸条一一读一遍。我就选择几条,有一些周老师在讲座过程中已经提到了,比如说我们很多朋友就提出希望周老师推荐几本书,实际上刚才周老师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请问周老师,阅读对残疾人的人生有什么特殊意义?请周老师谈一谈。

周国平:

   其实我想阅读无论对残疾人或者所谓的健康人,其实根本的意义都是一样的,就是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我觉得从残疾人来说,实际上精神生活这一块儿更加突出,本来人的生活质量我认为就取决于人的精神生活的品质,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其实相比之下,残疾人比所谓一般健康人有更好的条件、更有利的条件,身体的残缺反而让你更加看到了你真正能支配的,其实也是对于一个人更加重要的、是一种内在的生活,精神生活,我说的是内在的生命,这是最重要的,这是你完全能够支配的。如果说你这块儿更加丰富、更加完整、更加坚厚的话,你就会感觉到,你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你的生活仍然是更加完整的,你的生活是更加有意义的。我觉得这其实是更有利的条件,我相信很多残疾人他们之所以在精神领域里面做出很大的成就,正是残疾这种命运所谓的不公正在这里面起了促进的作用。我是非常喜欢铁生的作品,我觉得铁生是当代作家里面最优秀之一,如果举出五个最优秀的作家,他一定在前五名里面,我是非常喜欢他的作品的。其实铁生也说过这样的话,他不能用脚走路了,他就用笔来走路,实际上也是这样的,我真的发现很多所谓身体的残疾,促使人在精神上有一个更加好的发展,比如说一个盲人,他肉体的眼睛看不见了,但是也许他精神的眼睛就更明亮了,一个截瘫的病人,他的行动不自由了,但是他的灵魂可能更自由了,真是这样补偿的,我相信上帝在这一点上是公平的。所以你要用你的长处,你不要因为肉体的短处,把你的长处也放弃了,那就太可惜了。

   (掌声)

陈力:

   其实周老师还要补充一下,肢体的残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精神有残疾,就是说我们读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还有一个纸条:你是著名的学者,如果有机会的话,您希望能为残疾人做哪些具体的事儿?我想这不仅是对周老师,也是对在座的每一个人。

周国平:

   很惭愧,要说具体的计划可能要好好的想,可能作为一个学者、作为一个作家来说,我应该更多的写好的作品,这是肯定的,我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更多的合作,今天盲文出版社的社长也在这里,他刚才也跟我谈到这方面的合作,更多的出一些这样的书,能够让盲人阅读的一些书。

   因为我想我可能会更关注,其实说实话残疾和我关系是很密切的,我的第一个女儿她如果活下来的话,她肯定就是一个残疾人,很不幸她没有活下来,她因为眼睛视网膜细胞瘤,眼底癌症,一岁半就去世了,她去世以前,一岁以后已经完全是双目失明了,都已经完全看不见了。那个时候,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时刻,使我真正认识到一个残疾人的世界,和我有这样一种血肉的关系,而且我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了,开始更多的思考这个问题,我就发现我自己以前的无知,我开始反省自己。我就知道了一点,实际上这种命运,如果说上帝是在那里很随意的把命运落在谁的头上,这是很偶然的,但是肯定会有一些人是有这样命运的,但是这样的命运曾经落到我女儿的身上了,也有可能落到我的身上。因为我检查过,医生告诉我,我的右眼视网膜已经萎缩了,有可能失明。这种东西在某些程度上来说,对每一个人都是存在的,所以我觉得成为一个残疾人没有感觉好像是低人一等,其实我觉得是作为人来说是一个代价,真的就跟我们的兄弟姐妹一样,也许我也是这样一个人。站在这个角度考虑的时候,我的思路就不一样了,我就觉得不可能说站在外面,或者说居高临下的为残疾人做一些事情,实际上我也是同样的,按照我也是残疾人,其实某种意义上已经是了,这样来想问题、来做一些事情,我希望我从这个思路上能考虑出具体的做法来。

   (掌声)

陈力:

   时间关系,我们提最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

   周老师讲了很多哲学、修身养性层面的道理,但是作为弱势群体,尤其是聋人,像今天所说的主题交流就是很大的问题,这样的人读书会不会让性格更加的自卑敏感呢?

周国平:

   这个问题我没有权利回答,这是一个体验的问题。如果我想象的话,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就是读书之后产生的结果是因人而异的。因为我想作为聋人来说,每个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最后一件事情会产生的结果也可能会不同。但是我觉得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它的影响、它的后果肯定是利大于弊的。内向没有什么坏处,我相信其实很多有创造的人物其实都是很内向的,但是作为个人来说,因为内向、因为相对的封闭、经受痛苦,这是一种代价,但是一定会有收获,这种痛苦相对于这种收获是更值得的,而且收获更大。我会这样想问题,但是我说这是因人而异的。但是为了避免可能产生的坏后果,你就不能光读书,还应该有其他方面的精神生活,包括比如说看画展、一些艺术活动、看演出什么的,不能光是读书,这样就可以防止一些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评论这张
 
阅读(1341)|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