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没有冬天不能逾越

我有责任,把我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好

 
 
 

日志

 
 

笔迹者界,流美者人  

2014-01-07 17:42:41|  分类: 其他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笔迹者界,流美者人 


    “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很早就知道这句话,是从陈振濂先生的《书法美学》中逮来的。陈振濂大概是启功先生的弟子吧,无须深究。而标题的古语,却是三国时大书法家钟繇的话。这话很有趣,道出了书法不同于写字的缘由。
    笔迹是界,就是在平面上留线划分的意思。即,线条有平面分割的作用。仿佛绘画构图上的那一点,在上下左中右的位置不同,带给人的动感趋向便不同。那么,一根线条——点横竖撇捺折,它的位置不同,形状不同,在平面的排布不同,带给人的感受肯定不同。是柔和的,还是刚劲的;是粗拙的,还是细巧的;是绵延的,还是直截的;是是向心的,还是扩张的……便出现了不同的表现效果。于是有些人追求书写的潇洒、大方、刚劲有力,便形成了大众书法基本的审美取向。这种取向,导致了人们对二王书法一贯的极力推崇。但二王书法,除了有兰亭的潇洒飘逸外,还有的酣畅,还有的遒劲,还有的沉郁,还有的悲愤,还有的快捷,还有的剑拔弩张……
    汉字书法,仿佛格律诗词,是带着镣铐的舞蹈。正如跳舞不同于舞蹈一样,写字也不同于书法。书法是起于写字的,尤其是楷书,必须符合写字的形式要求,这一点对初学者尤其要这样要求,这是基本要求。书法是终于艺术的,艺术是更高境界。因此,可以这样说:书法是起于写字,而终于艺术的。
    而就书体而言,楷隶篆是易书难工的,因为这几种字体独自成形,缺少变化,“笔画战斗”是考验人的毅力和耐力、执着与悟性的最佳手段。临帖读帖不可偏废,既要从字形上理解,也要从文意上理解,更要从章法上理解,还要从美学上借鉴,周而复始,反复临习,才有收获。如果只从临帖上下功夫,那只能算“馆阁体”,没有出息的。谦谦君子,也有莽夫性情,也有媚俗个性,把固定的字体,写出不同的性格,而不相互雷同的话,还能表现出不同的心境与情感,这样的有境界,能自成高格,自成高格才能叫书法艺术的。试看颜柳欧赵,互有师从,而楷体风格各不相同,原因就是,他们重视笔画美的感受、理解与锤炼,而凝结成自己的特征;就是同一人,其不同境况,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也嬗变出种种不同来。
    行书和草书是难学易工的,入得了门,便会称得了心的。记得我有了一本《四体字帖》,便开始练草书,写不来;又有了一本《于右任标准草书》,照着写,还写不来;最后拿来《行草大字典》来写,才摸着了门径。原来,行书草书同一字可以有不同写法,但最基本的还是单个笔画,还要练好单个字。单个字可以平正,也可以欹侧,可以断续,也可以连绵。在笔法上,最忌讳的是用楷书的笔画把它规范起来,而是兼用篆隶笔法,适度省略点画,或补上点画,但要合乎规范,继承创新。最忌讳的是写出花字来,而落入俗套。行草书的笔画的形式变化要求多样,意蕴要求也更高,这样,抽象度极高的艺术品才能诞生。
    执笔法而一,运笔法而异。对笔的提案顿挫,行驻回转,笔锋的中侧互换,自然流转,便形成了字体的不同意蕴。
    在练字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尝试尝试反复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揣摩书写的不同效果。正所谓,意在笔先。这也是由结字到章法布局的基本的心理素质锻炼,即也可以叫思维的训练。没有立地的天才,也没有永远的愚人,在艺术道路上边学习,边实践,边思索,边总结,这样进步便会由慢而快,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运笔成文,便会揣摩墨法,干湿浓淡是如何形成的,形成的表现效果如何。在用墨上,过去的人都各有嗜好,要不书坛上怎会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一说?我们初学的人,最好都尝试一番,从效果情景是能够考虑,为将来的创作铺路。
    再说用纸。孙过庭在《书谱》上提到几“乖”几“称”,想来就是合适不合适,恰当不恰当的意思。宣纸是最理想的书画用纸,但价值太高了,一般人买不起。那么,初学的人最好用毛边纸、包装纸、旧报纸等上边练习,只要不是油光的滑笔的就行。水泥地、石板上,也可以用水来练习。写字时,纸不可以过于挑剔,古人在布帛上书写更见功力,如,米芾的《蜀素帖》不是旷世佳作吗? 
    最后,再说帖子的选用。有人喜欢碑帖,有人喜欢墨迹。碑帖修饰过多,墨迹讹传甚广。所以要甚于鉴别。但初学者并不是搞鉴定收藏的。只要拿着传世经典的就行,当然自己也要喜欢。对于碑帖要善于“透过刀锋看笔锋”,对于墨迹要善于克服与剔除“败笔”。如,有人学《兰亭序》、《祭侄文稿》,连同圈画,涂改之处一一描摹,这大可不必了。有人学颜柳碑帖,把刀刻的修饰棱角强调的特别厉害;有人则连同点画的破碎,也当做特征来学,无病呻吟;有人则连同明显的败笔或损耗也学来,如虞世南《雁塔圣教序》中的“明阴洞阳”的阳,繁体为易,下边怀抱两撇,帖子上看起来齐头齐脑,方向、长短、粗细一模一样,多数人就机械地学来,学来以后又教人,简直是歪嘴和尚把经给念歪了。
    临帖又要读帖,循序渐进,理解加深,才会日益提高。临帖要入得进去,大浪淘沙,那是存留的文化遗产;又要跳得出来,有个人风格,有时代风貌,有创新意识,有创造精神,才能有艺术境界。
    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实现的,书法学习是一个漫长而恒久的过程,看谁能跑下这个万米马拉松?(本文自陕西大学生在线  何心雨)




笔迹者界,流美者人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金陵晚报


  古今书画大家中,一种成就被另一种成就所掩的情况,并不少见。远且勿论,近如大画家黄宾虹的篆籀书法,高古绝伦,山水画大师陆俨少的行草书法则风流超拔……他们在书法方面的大成就往往被人忽视。
  萧平先生在海内外素以书画、鉴赏、史论研究著称,但他的书法之名,却较长时间以来为其画名所掩,且少有专论。
  其实,萧平先生的书法,尤其是草书,早有人谓“江左无出其右”的。他的老师、大鉴定家徐邦达见到他的书法后,叹其“笔力惊人肆腕臂,老余缩手看峥嵘”!。去年,台湾著名文物鉴赏家张寿平教授一一解读萧平的书画后说:“萧先生的书画,于画中见书法,于书中见画法,书画相参,是中国书画的至高境界!”
  萧先生的书法历来受到追捧,只是他本人未及自重而已。很多场合,因求画的人多,便以书法酬应。长此以往,其高超的书法似乎成为画的副产品,实在是大误会!
  中国早期文字的图画性,决定了绘画是书法的先导,同时书法又是绘画的基础。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可见,中国的书法与绘画不仅同源而且同法。
  萧平先生认为,书家在创作书法的过程中,胸中须存画意。他说,世间万物无不是画,字亦然。一个字的内部结构,点、画之间的顾盼关系,就如作画时的线条穿插,都必须是合乎其美的结构规律,这样写出来的字才有美感。一个字,一行字、一幅字,都是一个整体,要有虚、实对比,节奏变化。所以,萧平先生说自己常常是带着一种绘者的情绪去作书的。
  美学大师宗白华在《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中说:“中国书法,是节奏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说的是书法对我们的意义在于让我们从抽象的文字符号中生出对自然万物的诸多联想。从萧平先生的书法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他对世事的态度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大书法家,不仅是书法技艺上的高超,而要“功夫在字外”。高二适先生就曾告诫他的学生:“不好好读书,写到死也只是个写字匠。”所以,学养对于书家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萧平先生精研古今书画史论,目遇历代书画真迹数以万计,所以能成为当今书画收藏界公认的鉴定大家。正如著名学者吴白匋赠诗曰:“真迹鉴千卷,英光罗一胸”。当他胸中的“英光”转化为“才情”,其书法境界之高自是不言而喻的。
  “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钟繇《笔法论》)笔墨在纸素上流出的万象之美,其实是人心之美,所谓“书为心画”。)艺术家的人品决定其艺品。将艺品与人品相联系,是中国书画品评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要创造出让人悦目而赏心的艺术作品,艺术家的人品即道德修养至关重要。萧平先生谦谦君子之风,乐善博爱之心,是其人格魅力之所在。反映在其书法上的便是健康的精神与从容的气度。他个性的磊落与刚直,反映了中国文化人共同的品格特征。这样的品格表现在其书法中就成为一种棱棱凛凛、荦确不平之气。
  赵瑶琼 整理 源自《笔力惊人肆腕臂——书画大家萧平书法论 文/史居华》


笔迹者界 流美者人
——萧平先生书法品藻  文/冷云

2011年9月5日 南京晨报


  著名书画家萧平

  李白诗

  王安石词

  豪雄

  邵宝题画诗

  李白 将进酒



  2011年6月5日,“纪念辛亥百年——两岸书画名家精品展”在台北隆重举行。萧万长先生、吴伯雄先生、蒋孝严先生等或贺电或题字。开幕式上,台湾书画界大佬及媒体记者云集。来自“博爱之都”南京的著名书画家萧平先生,作为本次大陆交流访问团的团长,有六件作品参展。他创作的《台湾太鲁阁胜境》,以化出的传统皴法,表现台湾名胜太鲁阁的风流神韵,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六幅作品中的两幅大草书法《青藤题画诗》、《邵宝诗》,笔力雄健,感情充沛。台湾著名的文物鉴赏家张寿平教授一一解读萧平的书画后总结说:“萧平先生的书画,于画中见书法,于书中见画法,书画相参,是中国书画的至高境界!”台湾著名书法家李恩秀看到萧先生的书法甚为惊叹,料当今书坛无人比肩了!
  萧平先生在海内外的声誉均是以“画坛学者”、“书画全才”、“鉴赏家”著称的,他的书法,较长时间来似未有专论。古今书画大家中一种成就被另一种成就所掩的情况,并不少见。远且勿论,近如大画家黄宾虹的篆籀书法,高古绝伦,鲜有比肩;“草圣”林散之的山水画,苍秀蓊郁,笔笔“金刚杵”;山水画大师陆俨少的书法,风流超拔,远绍晋唐……他们的这些大成就往往被人忽视。多年前,萧平的草书就有“江左无出其右”之赞。在大陆,他的书法历来受到追捧,只是他本人未及自重而已。过去很多场合,因求画的人多,便以书法酬应罢了。长此以往,书法似乎成为画的副产品了,以萧平高超的书法而言,实在是大误会!
  论萧先生书法的名气,至少要前推四十年。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在南京博物院时,他就认识了大书家高二适,并先与林散之有师生之谊。他的书法,渊源家学。父亲鼎咸先生精研“二王”,书法造诣很高。在向林、高两先生学习的同时,他已开始研究书法史论,并在《书法丛刊》上发表书法论文。在两位老师那里,除了求教,还有一定的艺术交流,因此他书法学习的起点是比较高的。现在的画廊或书画拍卖会上,经常能看到他创作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七十年代,他的作品即连续参加了第一、二届全国书展,其时不过三十多岁,可谓青年才俊。
  近三十年来,萧平先生在书画艺术领域成就斐然。除书法,他在绘画、史论、鉴赏领域都有突出的建树。所以他的老师、大鉴定家徐邦达先生曾以《扬州慢》一词,盛赞其书画的才华:“白下青衿,地灵人杰,玉山照眼风流。访幽居半亩,尽散发悠游。继贤圻铺陈墨彩,参综六法,精熟能尤。上层楼,同揽烟云,商讨绸缪。米家刷字,看挥毫胸出戈矛,更旭素推评,王吴次第,刘薛何俦。十竹谱虚名世,输吾子,点染专留。要挑灯深味,宵来催尽更筹。”
  萧平先生的书法,擅行、楷、草、隶。是鉴定家的他,行楷自是“二王”风尚,法度谨严之外,流美而富书卷气;他以行书的笔意,将竹简之率意,汉碑之沉雄融而为一,创造出天真浪漫、意态流美,欲行欲隶的自家风尚。
  最为书坛瞩目的是萧先生的大草书法。他作书腕肘高悬,笔饱墨酣,破空杀纸,胸出戈矛。
  他的书法,秀颖而不柔弱、雄强而不霸悍;其书如入户清风,如江心映月,纯任天然,绝无雕饰。较时俗之 “新妇妆梳,百物点缀”、矫揉造作、哗众取宠者则大相径庭矣!
  关于萧平先生书法的大成功,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品藻:
  一、对于中国书法本体的参悟。
  美学家宗白华在《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中说:“中国书法,是节奏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书法对我们的意义在于实用功能之外传达出的艺术之美,让我们从抽象的文字符号中生出对自然与世间万物的诸多联想,即古人所谓“书之为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书家将自己对于自然及世事的解悟,通过笔墨的语言传达给欣赏者,书家创作时的情绪也会感染欣赏者,这便是我们欣赏书法作品的意义。从萧平先生的书法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他对世间万物的态度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从他时而急促、时而舒展的墨线变化中,感受到生命运动的节律。
  二、绘画艺术对书法创作的影响。
  中国早期文字的图画性,决定了绘画是书法的先导,同时书法又是绘画的基础。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诗云: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可见,中国的书法与绘画不仅同源而且同法。萧平先生的绘画中,无论山水还是花鸟、人物,都可清晰地反映出书法的笔性与韵味,“以书入画”是他绘画作品的独特的个性。诚然,“以书入画,对许多画家而言并不陌生,只是差异在于画家的书法造诣高低,决定着笔墨的质量。而对于“以画入书”,似乎就有不同的解读。在书坛,曾有人将文字的象形性引入书法,成为一种亦书亦画的东西。这种书法虽然有了形式上的新致,但只局限于少字书法,更重要的是它背离了“书乃心画”的书法本体精神,很快便走进了创作的死胡同。绘画如何走进书法?萧平先生认为,书家在创作书法的过程中,胸中须存画意。因为汉字从象形到“孳乳浸多”,都是离不开具体事物的,这就给了我们以丰富而广泛的想象空间。他说,世间万物无不是画,字亦然。一个字的内部结构,点、画之间相互关系,都有顾盼,安排其位置就如作画时的线条穿插,都必须是合乎其美的结构规律,这样写出来的字才有美感。一个字,一行字、一幅字,都是一个整体,要有虚、实对比,节奏变化。所以,萧平先生说他是带着一种绘者的情绪去作书的。
  三、学养、才情决定着书法成就的高低。
  大书法家,不仅是书法技艺上的高超,而是“功夫在字外”。高二适先生就曾告诫他的学生:“同是学书人,最终往往大不相同。有人写成书家,有人写成字匠。……不好好读书,写到死也只是个写字匠。”林散之先生也说: “不读书,越工越俗,再写总是个书匠。”以前南京有个叫“江东周琦”的人,擅写招牌,当时坊间名气很大,但今天知其人者寥寥,甚至未将其列入书家之列,就是因为缺少书法家应有的学养,只不过一写招牌的字匠而已。所以,学养对于书家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书法作为一门抽象性的艺术,创造性极强,才情自然必不可少。萧平先生胸藏万卷,且才华出众。他在南京博物院从事古书画研究近二十年,精研古今书画史论,目鉴历代书画真迹,所以能成为当今书画鉴定权威。著名学者吴白匋曾有诗赞曰“真迹鉴千卷,英光罗一胸”,当他胸中的“英光”转化为“才情”,其书法境界之高自是让人羡慕的。
  四、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笔墨在纸素上流出的万象之美,其实是人心之美。所谓:“书,心画也。  (扬雄《法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艺概》)艺术家的人品决定其艺品。史上有些人虽然在艺术上有高超的造诣,但因声名不好而其艺不传,如宋代蔡京的书法,明代马士英之画。将艺品与人品相联系,是中国书画品评一个鲜明的特点。要创造出让人悦目而赏心的艺术作品,艺术家的人品即道德修养至关重要。
  萧平先生谦谦君子之风,乐善博爱之心,是其人格魅力之所在。反映在其书法上的便是健康的精神与从容的气度;他个性的磊落与刚直,是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品格。这样的品格表现其书法中的又是棱棱凛凛、荦确不平之气。他以“爱莲居”作画室之名,慕莲花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依不傍,唯真善美是求。所以,人们欣赏和推崇萧先生的书法,是推崇他书法的本身,品味他书法中的学问与人品。古人有云:“书虽手中技艺,然为心画,观其书而其人之学行毕见,不可掩饰。故虽纸堆笔冢,逼似古人,而不读书则其气味不雅驯,不修行则其骨格不坚正,书虽工亦不足贵也。”又有云:“古人之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萧平先生其人也,不依不傍,卓然自立,其德惟馨;其书也,笔底风流,大家风范,人皆重之!

=================================

“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这是三国时魏国的大书法家钟繇的著名论断。对此,宗白华先生作了这样的解释:“笔蘸墨画在纸帛上,留下了笔迹,突破了空白,创始了形象……从这一画之笔迹,流出万象之美,也就是人心内之美”。所谓心内之美,包括人的品质、学识、才力、理想、情感等等。
钟繇论笔法曰:“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书法之笔画,即自人流出者……书法者,人之用指、腕与心运笔之一物以流出美之笔画也。 
骨与筋可谓笔画之实质矣,但欲达到骨与筋之境也,则为表现之事也,骨与筋者,自其本体言,本已为笔法上之表现而非形式。 
先生认为,书法以指、腕和心挥运毛笔,画出线条,这些笔迹中有骨,有肉,有筋,有血,有气,书家之“意”即已由此表现出来。尤其先生论到行草之笔画的“血脉连贯”,其使转、引带“此等法皆不易以形质如笔画者方之,而实已融于意境矣”。

  评论这张
 
阅读(176)|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