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的境界
逍遥行者
2014年11月8日
无我的境也称为无我境地,即我们熟悉的忘我境界,本是佛教僧人修炼达到的一种程度,即只有心无旁骛、心无杂念富有经验达到的至高境界。
让我们先读一个佛教故事。
过去有个叫金碧峰的禅师,据说他经过多年的刻苦修炼,已经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于是他在禅定时身心都是了无踪迹,任何人都找不到他。。皇帝听说后,封他为国师,并送他一个纯金做成的紫金钵。他心里非常高兴欢喜,于是对钵起了贪爱之心。
由于这个金钵实在是太精美华贵了,它使本已修炼得一颗无所执之心的金碧峰,也不禁动起了凡夫之情。有时甚至在禅定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它。
一日,金碧峰阳寿将尽时,阎罗王就派了黑白无常两个小鬼来捉拿他,可是,金碧峰禅师正沉浸在禅定之中,任他们东寻西找,就是找不到!于是二鬼无功而返。
两个小鬼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去找土地公帮忙。
土地公对小鬼说:“金碧峰已经入定了,你们是没办法找到他的。”
两个小鬼央求土地公为他们想个法子,否则不知如何向阎王交差。
土地公想了一想说:“金碧峰他什么都不爱,就爱他的紫金钵,如果你们想办法找到他的紫金钵,轻轻地弹三下,他自然就会出定。”
于是,两个小鬼东找西找,找到了金碧峰的紫金钵,轻轻地弹了三下。
当紫金钵一响……果然!金碧峰出定了!大声喝道:“是谁呀!敢碰我的紫金钵!”
两个小鬼马上用链子锁住他说:“你的阳寿尽了,现在请你到阎王爷那里报到!”
金碧峰心想:“糟了!自己修行这么久,结果还是不能了脱生死,都是贪爱这个钵害的!”
于是,金碧峰禅师就跟小鬼商量说:“请个假好不好?过七天以后,我再去,我说话算数。”
小鬼不同意,他就再三请求,最后小鬼就说:“好吧!就给你几分钟。”
小鬼走后,金碧峰禅师就想:“原来阎王爷来抓我,就是因为我放不下这个金钵。”金碧峰便将紫金钵往地上一摔,砸得粉碎。然后,双腿一盘,又入定去了。
两个小鬼再来找,哪儿都找不到,又去找金钵,金钵也没有了。
这时,听到金碧峰祖师在虚空中说:
“小鬼拿我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铁链锁得虚空住,方能拿我金碧峰。”
这正如俺把达磨祖师《悟性论》中所说的:“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
佛家讲求“无我”的境界,它是要求人们要把财、色、名、利等占有心和虚荣心都放下,淡化个人得失,拥有宽广的胸怀和一颗慈悲心肠,体贴众生的苦难。看淡生死,一切随缘自在。就像金碧峰禅师那样,面对精美华贵的紫金钵也不动心。
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却做不到这么完美,于是“无我”在世俗间有了引申和转化,现在它成了“抛开杂念全身心投入”的代名词,即我们常说的忘我的境界。
巴尔扎克,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家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他是一位具有浓厚浪漫情调的伟大作家,人的生活趣事很多,每一段趣事都是对他“卓越成就”的诠释。
有一次,他正伏案写作,写得入了迷。刚好一个朋友来拜访他,看见他专注写作,不忍打搅他,就坐在一旁静等。一会儿,吃饭的时候到了,仆人给他端来了午餐,他并不理会,继续专注地写作。他的朋友误以为是巴尔扎克招待自己的午餐,加上肚子饿了,便不客气地将午餐吃了。又等了一会儿,巴尔扎克仍沉醉在写作之中,他就悄悄离开了。巴尔扎克又写了一会儿,忽然觉得肚子饿了,便搁笔找饭吃,发现桌子上已用的餐具,便自己责备自己:“真是个饭桶,吃了饭还想吃!”
又有一次,巴尔扎克为消除连日来紧张写作的疲劳,早晨起来外出散步。为了不使来访者久等,他用粉笔在大门上写下几个大字:“巴尔扎克先生不在家,请来访者下午来!”他一边散步,一边思考着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安排,突然感到肚子饿了,需要吃点东西,便转身往家门口走去。走到家门口,正要推开门,看见门上的粉笔字,很遗憾地叹了一口气:“唉,原来巴尔扎克先生不在家,改日再来吧。”说完,转身走了。
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做实验入迷后经常忘记吃饭。有一次请朋友来家里吃饭,饭菜做好了,可朋友还没到,他就进实验室专心致志地做实验去了。朋友来后找不着牛顿,因急于上班,就独个儿把饭菜吃了,并把吃剩的鸡骨头放在盒子里,然后走了。傍晚时,牛顿做完实验,准备吃饭。但当他看见盒子里的鸡骨头时,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哈哈大笑地说:“我以为自己还没吃饭呢,原来早就吃过了。”
被称为“书圣”的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在《孟子·告子》一文中,曾列举了一个弈秋教两个弟子学弈的故事:“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个故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老师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绝对不可以三心二意,只有达到无我境界,才能可能有所收获。
无我,实乃人生的大智慧,做人的大境界。古今中外,像巴尔扎克、牛顿、王羲之等人这样废寝忘食地达到“无我”境界的事例还有很多,他们无一例外地都获得了最后的成功。可见,若想一生中要有所作为,必须努力修炼达到“无我”的境界非常有必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