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没有冬天不能逾越

我有责任,把我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好

 
 
 

日志

 
 

给青年老师的建议  

2014-02-16 17:21:39|  分类: 教学设计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一是通读教材,系统归类实现把课本变薄。教师拿到一篇教材以后,首先应该反复朗读,多多益善,要读出自己的感动,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作者的心声来,只有自己感动了,只有自己理解了,只有走进作者的心中,才能够有效地知道学生理解。

其二要读课后练习。作为教材,编者会把本文的学习任务渗透于练习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内或者课外完成这些任务地落实。

第三,全面了解各部分内容在本单元和本册书中的位置和作用,把教材内容按知识体系再进行归纳,清楚了解本册书内容及前后单元间的联系、课时与课时之间的联系,做到对一节课在单元、本册书中的位置和作用与上、下课时的联系心中有数,实现目标“定位准确、不越位、不缺位”。

第四,在深入钻研挖掘教材,对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理解。

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根据实际灵活变通教材中的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素材,但注意的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得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

第五,教师从写的角度进行钻研,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不要说我们迷信教材,但是教材是经过认真筛选出来的,安排在教材中是有合理性和代表性的。教师就要尊重教材,从作者写的角度进行分析,他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这么安排。如果教师善于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可以说又提高了一个层次,达到另一个境界,也会从中读出不同的感受了。

  评论这张
 
阅读(151)|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