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没有冬天不能逾越

我有责任,把我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好

 
 
 

日志

 
 

让学生喜欢,先要喜欢学生  

2014-09-15 19:33:03|  分类: 教学设计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若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答案肯定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学生,不同学段的学生,关注点有所差异,但一定存在“交集”,诸如讲课精彩,幽默风趣,博学多才,和蔼可亲,认真负责,宽容大度,公平公正,英俊潇洒,漂亮时尚……而于永正先生在他的新书《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中告诉我们:教师想让学生喜欢,首先要喜欢学生,因为“‘喜欢’是相互的。老师喜欢学生,学生会加倍地喜欢老师。”

    好的教学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良性互动。美国学者托德·威特克尔在《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7件事》一书中打了一个比方:“教师打喷嚏的时候,全班都要感冒。这是事实。我们的影响是明显的,我们关注的东西,学生也会关注。如果我们可以信赖,与学生关系良好,学生会想方设法让我们开心。如果我们缺乏可信性,学生就会想方设法和我们对着干。”

   试想:哪一个学生内心深处不渴望老师喜欢自己呢?“如果我们能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教育无疑会进入一种别样的境界。”于永正先生转而又说,“但是,做到这一点,很难,至少我做不到。”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毕竟做老师的都是凡夫,能够超凡入圣的没有几人。如何破解这个两难悖论?于先生提出了一个折衷办法:“在教育的现实中,我们允许老师不喜欢某些学生,但不允许不尊重学生。”

   教师务要牢牢守住尊重底线。“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这话也是托德·威特克尔讲的,关键词是“样子”和“行为”。于先生说他看了后“真如醍醐灌顶,大受启发!”这种言说定会令某些道德家们不快的,殊不知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智慧,暗合了教育的“中庸之道”。

    我们看看于永正先生是怎么做的?

    一是做“样子”讲课时,他“眼观六路”,会用亲切的目光看着每个学生,与每个学生“对光”;学生回答问题时,他会以专注、期待、鼓励的目光看着发言的人;学生的红领巾歪到一边去了,他会为他扶正;课外活动时,他会加入学生跳绳的行列;课间,他会找调皮男生掰手腕,并让他两只手!……“伴随这些‘样子’的,是我的微笑。微笑已经成为我的一张名片。脸上有笑,学生就有亲切感,而无惧怕感。”于先生如是说。

    二是用手来表达“喜欢”的意思。用手摸摸学生的小脑袋;用手轻拍一下学生的肩;向学生跷起大拇指;做些提示性动作……堂堂都有,随处都有。可以边做动作边说话,也可以只做动作而不言语。体态语是教学语言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得当可为教育教学增色又增效,甚至能够起到有声语言所起不到的作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境。

   三是发挥“掌声”的赞赏与肯定作用。学生终于想出了正确的答案,终于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了,终于写出了一篇好作文,或者终于有一天默字没有一个错别字了,“我都要为其鼓掌。”因为“‘终于’的背后是学生的付出与艰辛,不容易啊!哪怕只取得些许进步,也应当为之鼓掌。”掌声是最有力的赞美,掌声有着巨大的魔力,尤其是来自老师的掌声,会让学生终生难忘,成为他们一生克难奋进的动力。

   四是从来不吝啬“表扬”别说还是孩子的学生,就是身为成年人的教师,也喜欢听表扬。有人说学生的优点是夸出来的,符合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你的作文,语言通顺多了,这与你重视朗读有很大关系。”“你有很大的潜力。照这样下去,一年之后,你的作文会让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你说卞强朗读水平高,别人难以望其项背?不对?你好好练,准能超过他!”“表扬”,最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喜欢他。

   五是授予学生“大王”称号。班里有各种各样的“大王”,如故事大王、作文大王、读书大王、书法大王、数学大王、跳远大王、跳高大王、热心大王、动脑筋大王,等等,多数是根据条件评选的,也有个别的是老师“封”的。凡评上的,都有奖状和奖品,奖品是于先生买的书。为了表示郑重,每本书都有老师的题词和签名,并盖有老师的印章。“我深知奖状的巨大的激励作用。”于先生饱含深情地说。

   在某些人眼里,以上只不过是些方法、技巧而已。于永正先生提醒道,教育没有纯方法、技巧的东西,背后有一个“情”字在做支撑;即便是对不喜欢的学生,一旦这样做了,也不会是冷冰冰的。“我从教整整半个世纪了,很想找一些‘大’事来写,但没找到——其实是没有。……有的只是一些平平凡凡的小事。……但是,就是这么一堆近乎琐碎的‘喜欢学生的行为’,却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喜爱。”于先生用实践诠释了一个真理:教育教学艺术是知情意行的完美统

  评论这张
 
阅读(17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