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没有冬天不能逾越

我有责任,把我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好

 
 
 

日志

 
 

《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序  

2014-09-16 21:34:09|  分类: 古典文化知识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序

鲍鹏山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毕竟来了,带来了文明之光,还带来了紧随他身后的七十子之徒。没有孔子,当然不会有七十子之徒,但是,没有七十子之徒,又何尝有孔子?《庄子·渔父》篇曾经描述过这样动人的场景:

    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这是令人心仪的场景。这是孔子个人的生活,也是人类的心灵生活;这是孔子个人的场景,也是一个民族的场景,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后期的某一瞬间的场景,却也是历史的、永恒的场景……

    正因为它是人类的心灵生活,且是永恒的场景,所以,千百年来,人们总是心仪于这样的场景,反复回味这样的场景,甚至想复原和置身、享受这样的场景。于是,我们看到,孔子以后,很多人都学着他办私学,师徒递相传授,这是传承文化,又何尝不是在复制孔子的那种令人羡慕的生活方式。孟子说人生的三大快乐,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正是他向慕孔门师徒问学切磋其乐融融,感慨系之的表现。而上引庄子的文字,对孔子与弟子问学场景的充满诗意的想象中,不也满溢着他对于这种境界的无比向往。

    其实,描述、记录,甚至虚构孔门师徒事迹与言行的文字,充塞于孔子以后的诸子著作中。孔门师徒的生活、教学场景,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一个民族的文化情结。司马迁作《史记》,写完《孔子世家》,还一定要再来一篇《仲尼弟子列传》,魏王肃编《孔子家语》,不仅有《弟子行》,还有《七十二弟子解》。今天,诸如“孔子与孔门弟子”、“孔门七十二贤”、“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这类研究,不仅学者们津津乐道,读者们也看得津津有味。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场景,不仅带给我们故乡般的温暖和童年般的回忆,还几乎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物和理想人生!

    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间以及弟子之间的切磋琢磨辩驳诘难,在孔子去世之后,在弟子守墓三年星散之后,也随即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资源和思想温床。在孔门弟子的问答往还里,包含着一个圣人和一帮大人们对于人、人生、人陛、道德和社会的理解和体晤,这些都成了我们现实思考的永恒出发点,成为我们人生感悟的千年印证。正是在对他们的关注和解读、阐释里,我们开创自己的时代,开始自己的人生,开始自己的理解世界之旅。

    所以,每个时代的人们,都会通过对孔门的研究进行着文化的积累和价值的增值。石毓智教授的《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就是这样的一部著作。石教授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眼光如炬,烛照幽隐。隐藏的事实,经他点明,豁然开朗;新奇的结论,经他推衍,斑斑在案。出人意料处,立论大胆而有据;引人入胜时,行文有趣且有序。史料功底扎实,逻辑严密,全是规范操作,小心谨慎;文笔雅俗共赏,幽默活泼,常常发人一笑,大快朵颐。严谨的学术著作而写得如此轻松,真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石教授书成,不耻下请,延我作序。我虽惶恐不敢当,却也有与有荣焉的窃喜。于是,略叙感受如上,以与广大读者共鉴。

  评论这张
 
阅读(321)|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