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没有冬天不能逾越

我有责任,把我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好

 
 
 

日志

 
 

夏昆老师,值得敬仰  

2015-08-18 22:43:45|  分类: 其他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夏老师的教室里,有林木的叹息,早晨的颜色。——独立教师郭初阳
圝圝他,络腮胡,一身休闲装扮、不修边幅。圝圝他,别人眼中的另类教师。圝圝他,谈到教育,总是埋怨最多、批评最多。圝圝他,怀揣着人文主义理想,践行教书育人之大任。圝圝他,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语文教师,夏昆。
圝圝在教育论坛、博客中,有一篇文章被广为转载——《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这篇文章便出自夏昆老师之手。夏老师是如何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带领孩子们高效习得文化知识的同时领略人文艺术之美的呢?小编今天带大家来到夏老师的课堂,您会发现,原来语文课,可以上得很美。


不想教英语的音乐老师不是好语文老师

  17年前,当我第一次把吉他带进教室,教学生们唱英语歌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这件事对我和我的学生们的影响会如此深远。

  我并不是英语老师,而是语文老师。那时候,我刚担任新高一的班主任,我们的学校是大山里小镇上一所子弟校,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差,作为班主任,有责任和义务帮助科任老师开展教学。为了给英语老师提供帮助,我想到了教学生唱英语歌这个点子,因为这也是我当年学英语的一个秘诀。

  于是我带上我的吉他,在每周的班会课上,讲完有关事务之后就教学生唱英语歌。从《雪绒花》到《昨日重现》,从《无心快语》到《此情可待》,十几首歌教下来,学生的英语水平还真有了些提高。而这时候更有学生表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于是我想,为什么不干脆开成一门课程呢?

  那时候我才二十多岁,比学生大不了多少,课下跟他们称兄道弟。我觉得好朋友之间,好东西是应该分享的,于是我告诉他们,从现在开始,我们将开设一门特别的课,这门课不考试,也无关分数,这就是音乐。

  那还是卡带时代,为了音乐鉴赏课,我甚至花了500元(那时候我一个月工资也就两三百元)买了一台双卡录音机,每到鉴赏课的时候,我就扛着那台笨重的录音机走进教室,放入我精心收集的卡带,与学生们度过一个音乐的下午。后来进入了CD时代,要搬的东西更多了,除了CD机,还有功放和音箱,好在那时住在学校单身宿舍,每周班会之前,我就领着一帮男生从宿舍浩浩荡荡地扛着这些器材出来,活像是搬家公司。再到后来,VCD时代到来了,然后是DVD时代,终于有一天,学校每个教室都有了多媒体,于是我只需要带一个U盘或一张光碟进教室了。我时常开玩笑:我们的音乐鉴赏课见证了中国视听技术的飞速发展。

  不管器材如何变化,我们在音乐中获得的享受却是不变的:我们从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感受与命运的抗争,从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感受最美好纯洁的爱情,从维瓦尔第《四季》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巴赫《托卡塔与赋格》中感受信仰的神圣……当这届学生毕业后,我明显看到了他们与其他学生的不同:他们拥有对美的感悟,更拥有对美的珍惜。尽管他们后来都没有从事与音乐有关的职业,但是很多人告诉我,音乐一直陪伴着他们,他们为高中这段音乐之旅感到幸运。从那时起,音乐鉴赏课成了我和学生的审美时间。不管我是否当班主任,我都会见缝插针地带学生欣赏音乐,到现在,音乐讲座的内容已基本固定,形成了独有的课程体系。

与学生一同找回诗词本来的美

  我从学生的眼睛里看到了他们的不满足。我知道,对美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但是,在考试、分数的掌控下,许多原本美好的事物被异化了,变得令人生厌,比如诗词。

  我曾经在《唐诗的江山》后记里这样写道:20年前,我上高二。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郑重地拿出了一个崭新的作业本,用直尺从中间把本子分成两半,右边抄宋词,左边抄唐诗,抄的第一首诗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一个本子,用来写下或抄录自己觉得最美好的东西。有的人抄流行歌曲,有的人抄琼瑶小说的片断,有些人抄美文,那个本子是那时候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我想,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除了课文,诗词的世界居然如此丰富、如此美丽动人,于是决定我必须拥有一个自己的诗词世界。我想,《唐诗的江山》应该从那时候就开始写了。

  20年后,我的专著出版,我知道我首先应该感谢的是高中阶段用作业本抄诗词的日子,我至今仍然记得《春江花月夜》曾让我在无边的水光月色中展开遐想,记得辛弃疾《破阵子》让我在古战场极目远望,更记得无数诗人词人的人生带给我的震撼与惊奇。但当我成为老师时,我的学生面对诗词只剩下一句话:“这个要不要背?”这使我感到一种无奈和凄凉。

  我决意和学生一起找回诗词的本来面目,找回本属于它的美丽。

  在开设音乐鉴赏课的同时,我开设了第二门课:学生主讲诗词鉴赏课。

  我利用每节课开始的5到10分钟,让学生事先选择诗词进行阅读分析,然后抄写到黑板上讲给大家,之后我进行点评,并对学生抄写、分析诗词时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以免以讹传讹。这对教师人文素养的要求是极高的,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诗词储备,逼着我课下恶补诗词。如果说,20年前用作业本抄写诗词是我写作《唐诗的江山》的缘起,那么,给学生开设诗词鉴赏课就是写作的直接触发。2007年,《唐诗的江山》问世。那时,我真切地理解了“教学相长”的含义。

他们沉浸在书山题海,我们徜徉在光影世界

  到了高二,人教版语文教材通常会有一个戏剧单元,为了辅助教学,我和其他老师一样,也会给学生放映《雷雨》、《茶馆》等电影。每到这时,往往就是学生的节日。这时候我在想,有那么多好看的电影,为什么不能选择一些让孩子们欣赏呢?于是我开设了电影鉴赏课。

  我精选了十余部中外优秀电影,利用班会、晚自习时间给学生放映,并在观影后以讨论会或周记的方式对电影进行探讨。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情景:晚自习,整幢教学楼的孩子都跋涉在书山题海中,我们的教室却关着灯,老师和学生一起沉浸在光与影的世界里。

  整个2012至2013学年,我们的电影课持续进行着,一本由我和学生共同创作的“电影书”也随着电影课的开展而生长着。2013至2014学年上学期,《教室里的电影院》终于出版了。这是国内第一本在高中阶段系统开设电影课的专著,内容包括开设电影课的缘起,电影课的开设方法、选片原则、观影准备、观影过程。而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在每部电影观看之后学生们写的数十篇影评。

  苏珊·桑塔格说:“电影既是艺术,也是生活……电影的诞生是个奇迹,奇在现实竟能如此奇妙地瞬间再现。电影的全部就是在努力使这种神奇感永存和再生。”我愿意和我的学生一起体验这无与伦比的神奇。

让人文艺术的芬芳飞出教室

  十多年来,我在教室里与学生分享人文艺术的芬芳,乐此不疲。此后,机缘巧合,我参与了好几个公益项目,如“为中国而教”(TFC)以及本地的一些人文公益讲座,于是我萌发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把我在学校做了十多年的鉴赏活动引入社会,做成类似的公益项目,让更多的人受益呢?

  在深圳弘爱人文阅读推广中心的支持下,2014年11月1日,夏昆人文艺术讲坛在新都北欧知识城先锋学校正式开讲。每次讲座我们都尽量做到有料有趣:讲王勃时,我们找来电影《王勃之死》的片段,让大家了解《滕王阁序》创作背后的故事;讲王维时,我们请来古琴爱好者为大家现场弹奏《阳关三叠》;讲贺知章和张旭时,我们请来本地书法家为大家讲解中国书法之精妙;讲李白时,则会由我现场弹唱由李白诗篇改编的歌曲;讲边塞诗时,我们提炼出唐代边塞诗的反战元素,并且与《现代启示录》、《我们曾是战士》等国外反战影片进行对照……

如今,我们的人文艺术讲座已经完成了八讲,按照计划,我们将在两年内完成40次讲座,其中唐诗20讲、宋词20讲。但是我想,这40讲结束之后,我们的讲坛还会继续下去,因为美无尽,追寻美的脚步便不止息。

 

附: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

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以为学生的成绩就是学生的一切。我会告诉他们,人生其实很长,每个阶段的要求都不一样,即使现在成绩不好,只要你能好好做一个人,你就会获得很多。
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看见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图办,就“恨铁不成钢”。我会告诉自己:铁就是铁,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变成钢?除了铜和铁之外,还有金、银、铜、锡、铅,只要他们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这世界就会精彩。
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除了教材教参之外几乎不看别的书,除了上班上课之外几乎找不到其他的事情做。我会告诉自己,想学写诗的人,诗歌之外的工夫其实更重要。我还会告诉自己,世界其实很精彩,不要让自己的世界变成灰色。
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以为教材就是真理的代表,更不允许学生对课本提出疑问。我会告诉孩子们,鲁迅尽管深刻,但是我不喜欢他的刻薄;莫泊桑的《项链》其实并不是要揭露某某阶级的虚伪,只是想告诉我们人生中充满了偶然。
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以为老师的价值所在就是一贯正确。当学生在课堂上当面指出我的错误时,我会当着所有学生的面向他表示感谢,然后下课之后告诉他不是每个人或者每个老师都能接受他的做法,所以以后要慎重一些,但是我仍然十分感谢他。
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不顾一切地占用学生的时间,恨不得他们睡觉都梦到上我的课。我会告诉自己,不管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我教的专业对于学生来说都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他们需要的是整个世界,我应该给他们开一扇窗。
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以为教育可以替代一切,以为自己可以包办一切。我会承认:有很多我没有教好的学生,更有很多我教不好的学生。个人的力量总是很微弱的,只要我无愧于心,就可以坦然面对了。
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当被迫传达来自上层的不合理的要求的时候,违心地替这些不公平做解释。我会如实地告诉学生,我抗争过,但我的力量很有限。我还会告诉他们,生活中的确有很多的不公和无奈,但是我们仍然要尽量去做个好人。
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以为老师就是“奉献”的代名词。我知道我的工作需要付出爱和努力,但是教师的工作本质上与其他的工作并无不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我也要挣钱吃饭、养家糊口。我拥有神圣的法律赋予我的权利,正如我同样拥有法律赋予我的义务,我有权拒绝来自权威的任何额外的说教和要求,即使最后我无法抗拒,但是至少我抗拒过。
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面对工作的时候就毅然放弃家庭。为了学生而置自己的亲人于不顾。我会告诉自己,一个连自己亲人都不爱的人,他的爱实际上是虚伪的。我不能一边桃李满天下,一边使自己爱和爱自己的亲人受到伤害,我知道我是老师,同时我也知道在这之前我首先是一个丈夫、儿子、父亲。
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为了工作就毅然放弃自己,任意糟蹋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为了工作无原则地戕害自己,最后只留下“英年早逝”的遗憾和亲人无尽的悲哀。我会告诉自己,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此的珍贵、如此的多彩,在多彩的生命中,工作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要走出工作的牢笼,走入多彩的生活,人生本来已经有很多无奈,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
虽然很多时候,我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去做一些我不愿意做的事情,但是我想,即使我不能完全抗拒,但是,只要我和我的朋友们曾经这样做过,哪怕几次,中国的教育也许会有更民主、更科学、更光明的未来。
(夏昆,四川省成都新都一中语文教师,从1998年开始,他除了主课语文以外,还给学生教“诗歌鉴赏”、“音乐鉴赏”、“电影鉴赏”3门课。夏昆因此自封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已出版《率性教书》《教室里的电影院》《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等著作

每位老师都想拥有自己的绝活,让学生喜爱。特别是年轻老师,渴望有经验的教师把自己的“绝世秘籍”传授给自己。

  那么,真正的秘籍是什么?真正的绝活又是什么呢?以“国子监四门博士”的名号被人熟知的个性教师、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语文教师夏昆这样说:教师真正的绝活是——读书!

  一起来看夏昆怎样把读书这项绝活练到家!

  唯一的捷径就是读书每个有我这样经历的年轻教师想必都能理解这种心态——刚进校作为一个无水平无资本无成绩的“三无”老师,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就是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争取在学校站稳脚跟。

  更期望的是老教师能够把自己的绝世秘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就像武侠小说里高手打通后辈的任督二脉一样,让自己轻轻松松地变成高手,从此称雄武林。至少当时我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拜访学校一位享有盛名的老教师何瑞基老师的。

  我向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把书教好,有什么捷径吗?

  何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同时又感觉愧不可当:“有什么捷径?唯一的捷径就是读书!现在是校长要求教师读书,你看有几个校长在读书?教师要求学生读书,又有几个教师自己在读书?这简直是笑话!”老先生越说越激动。何老师告诉我,多年来,他从不打麻将,很少参与应酬,所有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阅读上。

  “作为一个教师,身上没有点书卷气,就没有了当老师的底气,怎么能叫教师!”何老师告诉我,他经常到学校图书馆翻看老师们的借书目录,可是结果也让人遗憾。“本来借书的人就不多,但是大多数借的要不是《知音》、《家庭》这类消闲杂志,就是教辅资料。读书的品味实在太低!”老先生说着说着又激动起来了。

  “那您看我应该看什么书呢?”我终于抓住机会,提出了我最想提出的问题。何老师把我看了半天,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我觉得你应该看‘二十四史’。”

  我知道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史书,全书共3249卷,4000万字,从第一部《史记》到最后一部《明史》,共耗时1800余年,是世界图书史上的巨著。从第一部《史记》记载传说中的黄帝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前后历时4000多年,是我国最完整、系统的编年大史。

  圝圝可是我一个语文老师,花这么大精力去看历史著作有用吗?我把这疑惑告诉了何老师。他说:肯定会有用。首先,任何知识都是有根的,而文史不分家,很多文学知识其实就植根于历史中;同时,语文老师看原版史书,对自己的文言文功底提高很有帮助。

  十年啃下浩瀚的“二十四史”从何老师家出来,我心里既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终于实现了长久以来的愿望,能请何老师当面给我以指导;忐忑的是“二十四史”如此浩繁,我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吗?

  可是既然虚心求教,就绝无将何老师的教诲抛之脑后的道理。当然,我一个月数百元的工资是无法购买“二十四史”的,于是我决定用电脑看。

  我买到了超星光盘图书馆的“二十五史”光盘,这套光盘收录了二十四史里所有的本纪和部分列传,虽然不是很齐,但是至少可以先将就着看。我给自己订的目标是每天至少看一卷。为了强制自己,我在当时使用的Windows98系统上设置了一个预定任务,每天晚上8:00,不管我是在听音乐还是看电视或者打游戏,系统就自动打开二十四史阅读系统,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读了书,自然有些体会和想法,最早的时候,我就记在电脑上。那时候还没上网,后来遇到电脑系统崩溃,我辛辛苦苦的读书笔记全部化为乌有,气得七窍生烟却又无可奈何。于是后来就学聪明了,专门买了笔记本来做摘抄和笔记,很多年过去了,那些笔记本已经残破不堪,但是现在翻出来,还可以清晰地看到那时候我的阅读历程。

  读书怎能不让人兴高采烈呢?古人有苏舜钦“《汉书》下酒”的典故了。在这些发黄的史册中漫游,检视前人的盛衰荣辱悲欢离合,看历史大舞台上或英雄或小人,或坦荡或猥琐地表演,每每让人掩卷浩叹,陷入沉思:

  《南史》载陶渊明给儿子写信,谆谆告诫儿子善待仆役,则让人看到这个隐士的另一面:对普通人的真诚的关心;

  《旧唐书》载韩愈在一片佛号声中挺身而出,不顾自身安危,直斥皇帝佞佛,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气轩昂,千载之下,仍令人唏嘘;

  ……

  有人说,读书就是坐冷板凳。这个观点我只同意一部分。板凳也许是冷的,但是读书的心却从未停止更为强烈的搏动,一直是热的。

  语文的根就扎在历史中

  我从1998年开始阅读“二十四史”,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深地体会到何老师当初告诉我的那句话:语文的根就扎在历史中。当我在2005年开始读《宋史》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以前学过的很多散乱的知识现在凭借着历史的线被串在了一起,或者更确切地说,历史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而所有的语文知识都能在这棵树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而一旦它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不再是孤立静止的一点,而是随着这棵大树的生长而生长,随着它的壮大而壮大。

  我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刚上我的课的时候,每每惊讶于我上课时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如数家珍,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经常一节课下来,老师连书都没有翻开,但是一切却了然于胸,毫厘不爽。这并非我故意炫技,真正的原因是在阅读了这么多原始史料之后,我已经将课本的知识还原到了它们在历史中各自的本来位置上,而这棵历史之树又是有机联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我的课既立足于课堂,又放飞于课外。而长期大量的阅读更使我对文本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一些课文中传统的观点也有了自己的视角和看法。

  十余年来,我陆陆续续写下了十余万字的读史笔记,结集成书,定名为《一本不正经》,准备出版。而读史更使我在我的另一个爱好——诗词上有了本质性的进步。与这些收获相比,文言文水平的所谓提高都成为了阅读的副产品,实在不值一提了。

  当学生时,读到培根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那时候对这句话还将信将疑,可是十多年来我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证明了,读史的确能使人明智,更能使人博大,使人清醒。

  重要的不是读什么,而是能否安静地读很多朋友也问我:你读了二十四史,那些东西你都能记住吗?我的回答是当然不能。其实读任何书,其本质目的都不见得是机械地记住某些东西,而是在书香中浸润,渐染,用何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成为一个有书卷气的教师。在这个层面上,读书不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姿态,一种生存方式,所以,我宁愿做一个假装要读书的教师,也不愿意做一个真实不读书的教书匠。

  可是,每当有人问我:“你觉得语文教师应该读‘二十四史’吗?”我却总是回答:“不一定。”读史是我的阅读之路,但是阅读之路有时候正像弗罗斯特那首伟大的诗里面讲的: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因此,从某种角度讲,教师的阅读最重要的也许并不是读不读二十四史,而是能不能安安静静坐下来读书。不管你选择了哪一条阅读之路,注定都是有遗憾的。因为好书太多,而生命太短,你集中精力读了这些,势必会遗漏那些。

  阅读能丰富人的知识结构,不过完美的知识结构永远是没有人能够拥有的。但是,只要认真地读了,肯定是会有收获的。教师的“绝活”也许有千千万万,我仍然执拗地认为:只有读书,才是教师真正的“绝活”,也只有这样的“绝活”,才会是从根本上真正对教育教学、对自己的学生有益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很欣赏一加一上博友千百度人老师的一句话:“不管是什么书,只要保持一种读书的生活方式,或内容或姿势或消遣或作秀都成。”

  评论这张
 
阅读(80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