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没有冬天不能逾越

我有责任,把我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好

 
 
 

日志

 
 

做个识字的中国人 于思奇  

2016-11-04 16:32:11|  分类: 视野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做个识字的中国人 于思奇

    天文学上有弗拉马里翁的《大众天文学》、昆虫学上有法布尔的《昆虫记》、物理学上有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细菌学上有高士其的《菌儿自传》……为什么许多学科都有如此好玩有趣的科普著作,而中国的文字学却没有?学者流沙河决定将自己对于中国文字学的研究写成一本普通人都能读懂的“科普书”。

  ■中国科学报见习记者 于思奇

  “这样一来,‘余’不但是我的姓氏,也变成了‘余下’的‘余’,也就是我的姓氏‘余’有了‘多余’这种意思,我就变成了多余的人。你是不是觉得这样不合适?”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本名余勋坦的学者流沙河这样问记者。

  “读出古音,写出古形,并能说清楚此字的古今演变过程。”这是在流沙河看来的识字标准。而他不断考证和研究汉字,了解它们从语言到文字的转化过程,也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阅读他的研究成果《白鱼解字》做到“识字”。

  字形中的“秘密”

  其实,最早“多余”的“余”字还带有一个食字旁,写作“馀”,表示饭菜没有吃完,剩下来的意思。而现在的“余”字在那时也有,它画的其实是一只犰狳,一种长得很像穿山甲的哺乳动物。

  “‘馀’和‘余’是两个毫无关系的字,本来有不同的用法,但由于上世纪50年代开展的汉字简化改革,‘馀’被废除而用‘余’来代替。”

  不过,在流沙河看来,同音不同形的“yu”字之间是不应该相互代替的。“你也姓于,我也姓余,但是我们的姓氏是不同的,自古以来,就有‘余’和‘于’这两个字。”

  象形文字“于”画的其实是古代吹奏乐器竽。由于竽是用竹子做成的,所以后来“于”字又被加上了竹字头,造出了“竽”字。

  虽然都发二声“yu”的音,但是“馀”、“余”和“于”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用法,这就是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最奇妙的地方。

  流沙河告诉记者:“这是因为每一个汉字都有它的来历,并不是随意编造的。”

  比如“我”字,其实画的是一件武器,在古时并不是表示第一人称。那时根本也没有一个专门用来表示第一人称的字。

  但是当别人叫自己名字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本能地说一声“wo”来回应,所以后来就借用发音为“wo”,本用来表示武器的“我”字,来表示第一人称,并没有造出新的字来。

  “这也说明语言是文字产生的基础,人类有语言已经几十万年,而有文字才不过几千年。”

  1312个汉字的“前世今生”

  翻开《白鱼解字》,每页都是写在方格中秀气的软笔小楷,它们都是流沙河写的。

  流沙河告诉记者选择出版手稿的原因是:“很多字只有这样,才能说得清楚,象形文字本来就是一张张的画儿。”

  从“一二三”的三到“山之多态”的山,直到三生万物,流沙河把文字分门别类,凡坐言起行、器物、自然人文等等,均按字的相关性归到一起,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1312个汉字源娓娓道来。

  跟着他,读者会发现原来一个汉字就像一台机器,能拆解成若干零件。零件组装配搭各异,就造出不相同的汉字。

  在“捕兽钳与牛刀”一篇中,“今”字画得就是捕兽钳。由于远古时代人们思维方式简单,从事狩猎活动的他们,简单地认为,昨天的消失和明天的到来就如同野兽逃跑和还未来到一样,而今天就像是被夹子捕捉到的野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所以,流沙河认为,这是用“今”字来表示今天的来历。

  书中不但蕴藏着流沙河的个人发现,也综合了其他许多文字学家的精华。

  比如流沙河认为,历来的文字学家都说“‘田’字像是农民种的一块一块的田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陈独秀对该字的解释是唯一正确的。

  因为“田”字出现在农耕社会出现以前,那时并没有农民耕种的田地。但却在打猎活动中,存在着 “猎田”的说法。猎户把一块叫做“猎田”的土地包围起来,然后从各个方向开始捕捉野兽,这就是“田”字的来历,即“四面包围,纵横搜索”。

  在他的这本《白鱼解字》中,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

  传承的不仅是文字

  其实,在流沙河之前,也有很多文字学家做过类似的事儿。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把9000多个汉字进行分类,从字形、字义、字声三方面逐一进行讲解,是中国第一部文字学著作。

  自此以后,每一个朝代,都会出现文字学家,都会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他们继承了这本书的精华,也在不停地纠正其中的错误。

  “我所研究的古文字就是在这么多前辈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的书我都曾拜读、研究过。”而在读这些书的过程中,流沙河发现,它们大都“非常枯燥乏味,一般人很难读懂”。

  天文学上有弗拉马里翁的《大众天文学》、昆虫学上有法布尔的《昆虫记》、物理学上有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讲解有趣,细菌学上有高士其的《菌儿自传》……为什么许多学科都有如此好玩有趣的科普著作,而中国的文字学却没有?

  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流沙河决定将自己对于中国文字学的研究写成一本普通人都能读懂的“科普书”。

  “希望读者读了书后,能意识到,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有它独特之处;也希望他们在发现汉字有趣后,能好好爱惜;更希望他们通过了解每一个汉字去了解包含在其中的历史文化,比如祖先的思维方式、艺术趣味、哲学观念以及他们所进行的劳作等;然后从了解到热爱,最终传承这文字间的传统文化。”

  在这本名为《白鱼解字》的书上,流沙河寄托着太多的期望,在书中自序的最后一段,已82岁高龄的他这样写道:“白鱼又名蠹鱼,蛀书虫也。劳我一生,博得书虫之名。前面是终点站,下车无遗憾了。”

 

网评

    是流沙河先生手稿扫描影印,字在格子里又规矩,又歪扭,像小学生,也有涂改增删,看着很有趣,也有大道童稚,大巧若拙的冲击感。
    这本书很有意思的是,第二五六页第十二行,有三个格子,估计扫描影印时粘了小纸片给遮住了,书也印好了,出版社检查发现了,就用一张名片纸,在上面印了这三个格子的字,并道歉和说明,请读者自行剪下来贴上。这也不失为一个把损失降到最小又比较负责任的可爱的做法。且夹着做纪念吧,纸质不同,倒也不会有几个人真的剪下来贴到书页上。
    整本书纸张不错,纸带微黄,比较悦目。适合喜爱汉字,或者喜爱流沙河先生,或者喜爱有趣之书的童鞋收藏之。

 

    第一次读流沙河先生的著作,复印手写稿显得非常亲切,让人有安全感。讲解的通俗易懂,对于我这种毫无文字学知识的人来说非常有用。流沙河先生的字清秀漂亮,比当代某些著名书法家强了不知道几条街,卓越配送很快,本书值得收藏。

 

    言之有物,淡定從容,不急不躁,積累深厚。最主要是因為這是手稿影印版。這本書展現了一位專職作家的誠懇。是關於文字很好的大眾入門讀物。

 

    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应该会喜欢这本书,老先生抱着玩的态度,认认真真,勤勤恳恳,讲了这么多好玩的故事给我们听,带劲!

 

    此书是老先生的写作手稿,全部毛笔小楷写成,中间描绘古汉字的写法以及写错的字用墨涂黑等等全部保留,非常真实。老先生对汉字很喜爱,做了很多功课。闲时看看真是一种有益的知识。

 

    平时很懒,书到了就自己一边躲着看去,从不评论。流沙河老先生的书到手之后,一口气读了十几页,觉得不来说说对不起老先生这份才情和勤奋。许慎的说文解字早就有,但有趣的不是很多,老先生这本书初读就觉得满纸书香,有趣得很,受益良多。一笔秀丽的字,活脱脱地一副老顽童的形象……。好书,奇书,爱书人有福了。祝老先生长命百岁!

推荐阅读:流沙河先生的《白鱼解字(手稿本)》和《诗经现场》
 

《诗经现场》内容简介:

   《诗经现场》是流沙河先生阅读《诗经》的心得体会。作者从《诗经》中精挑细选八十一篇诗章,以还原现场的方式,为读者讲述了每一篇诗背后的故事。文字幽默诙谐,数千年以前的故事娓娓道来,使人身临其境。


流沙河正在为记者修改稿件

流沙河《诗经现场》颠覆解读《诗经》

  昨日(8月1日),成都商报记者独家获悉著名诗人流沙河刚刚完成新书手稿《诗经现场》,前往他家中探望。流沙河在年初时做了胃穿孔手术,身子显得单薄,但精神矍铄,双眼睿智深邃,聊天的时候引经据典,连比带划,幽默十足。

  新书《诗经现场》是把诗经中每首诗还原成一种现场,起到导读的作用。记者有幸听到一种另类的解读,而完成了《诗经现场》手稿后,他并没闲着,“接了个新活儿,”写专栏《文字零售》。

  谈新作《诗经现场》

  应听众要求

  花了一年时间完成《诗经现场》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坐在流沙河家中,听他把《诗经》中的词句还原成诙谐生动的现场。流沙河穿着一件简洁素净的衬衣,古朴的屋内充满书香气。房间一边固定着一台单车健身器,但流沙河称自己未使用过,“我这一辈子都不锻炼,那是你们吴阿姨的。”(注:吴阿姨即流沙河的太太)

  流沙河坚持不锻炼,他还是一个“宅男”,平日极少出门。他常居家中,喜好读书写作,谢绝了繁琐的社交应酬,但近一年来,流沙河坚持在成都图书馆为市民讲《诗经》,8月4日已经是第19讲了,即最后一讲。

  流沙河亦庄亦谐的文字和幽默风趣的风格深受读者和听众喜爱,讲座几乎每场爆满。在听众要求之下,2011年,他开始着手把对诗经的解读化作文字,经历了1年,几万字的手稿《诗经现场》终于在近日完成。“选取诗经的四分之一,共80首,每一首前一部分是散文,第二部分是原文,第三部分是注释。” 流沙河说,现在多家出版社希望获得版权都在联系他,等谈定合适的出版社,估计明年会面世。

  另类解读《诗经》

  《关雎》讲的是相亲的现场

  书名为何要取为“现场”?流沙河本是报社编辑出身。他说,新闻有五个要素,其实,诗歌中也是具备5个要素的。“就像你们的新闻要还原现场感,一切诗歌都是有现场的。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参与,这都是有现场的!”

  流沙河所提出的观点和教科书上完全不同,甚至是颠覆性的,例如,《诗经》第一篇《关雎》其实讲的是古时候民间的相亲活动。流沙河从文本去分析,从这首诗中被忽略的细节去观察。结果他发现,故事根本不是男女自然坐于河边,而是民间的相亲活动,城里的大群年轻女子到乡下采摘荇菜。“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即是她们左边采一下,再扭腰去右边采一下,一般农事何必左右麻烦,女子其实是在展现灵活腰肢,表演给岸上的男子看。

  流沙河称,那时候的相亲比起现在两人面对面坐在茶馆有趣多了。“我运用这种方法,重新去解读《诗经》。是首次有人提出这样的解读。”

  年初遭遇大病

  被诊断出有胃穿孔胃的底部有一个花生米大小的洞

  流沙河总是被称为老顽童,病痛中还执着于《诗经现场》的写作。今年年初,他遭遇了一场大病,“医生怀疑胃里有包块,我都以为跨不过这个坎了。”最后诊断出是胃穿孔,胃的底部有一个花生米大小的洞。

  后来,流沙河病情发展成腹膜炎,医生深夜给他抢救做手术。在过年的20多天内,流沙河一直卧病在床。20天后,他出院回家,马不停蹄地继续《诗经现场》的创作。流沙河的生活极其有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的胃病现在已经痊愈。问及如何保养,他摆手说:“哎呀,有什么保养的,饮食原则有两点:少吃,吃营养!”

  每天早上七点多,他会起床亲自下厨做早餐,每日必吃自己独创的玉米糊,先将玉米粉熬制黏稠,在里面加入苹果一起煮。起锅后添加一小勺芝麻酱和蜂蜜,这道早餐他坚持吃了20年。

  每天吃完早餐,流沙河还会和太太一起去菜市场,“你们吴阿姨在前面走,我就背着大口袋在后面跟着,买完菜她去郊区快步走运动,我就挎着大口袋回家,我坚持不锻炼。”

  打算继续写作

  自称卖文字小贩

  正创作专栏《文字零售》

  流沙河年过八旬,却依旧笔耕不辍。他算了一下后告诉记者,自己4年内共出了6本书,其中两本是再版。从第一本《流沙河认字》到《文字侦探》《庄子闲吹》《画火御寒》包括由新星出版社再版的《流沙河诗话》《Y先生语录》。写作成了流沙河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

  完成《诗经现场》手稿后,流沙河没闲着,前两天又接了一个活儿,为南方一家报纸写专栏,专栏名字就叫《文字零售》。昨日,记者看到了他正在写第一篇稿子,桌上摆着几支钢笔和软笔、放大镜。格子纸中是他苍劲有力的字,而他的下一本书即是把这些字集结成册,名为《文字零售》。他自称是卖文字常识的小贩,生意小,所以零售。

  记者手记

  特别说明

  流沙河修改了我的稿子

  流沙河是一位乐观开朗的老人,和他对话轻松愉快,面对记者的镜头显得很自然很有镜头感,没有做作之嫌。当然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他处事的态度比较另类,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有点“非主流”,这位老年“非主流”性格直率,对很多事情都是以调侃的口吻来谈的,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话题则直接拒绝回答,一字不谈。

  最有意思的是,他曾是一位报社编辑,算得上是我的老前辈,当记者写完稿时,请他为稿件润色一下,记者专门打印了稿件送到他的住处,他拿起笔,细细地读起来“我不喜欢歌功颂德,所以要检查一下”。说着便下笔修改,一圈一点极为认真仔细,当他把稿件递回记者手中,幽默地说:“你这稿子写得可以,但细节要改一下,哈哈。”(记者 陈谋 摄影记者 钟劼霓)

                                         

  评论这张
 
阅读(20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