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没有冬天不能逾越

我有责任,把我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好

 
 
 

日志

 
 

像庄子一样逍遥游  

2016-12-04 08:21:54|  分类: 高一课堂设计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像庄子一样逍遥游

江苏省仪征中学(211900)刘祥

(本文发表于《教师博览》2015年第10期)

如果每一个生命终结时,都必须将一生中做过的梦,用一个特定的容器装填起来,并用自己的肩膀,从尘俗一路背负到天堂中去,交给上帝验收,那么,这段路程中,最累的人注定应该是庄子。庄子的一生,实在是做过太多太多的梦,小至幻化成一只蝴蝶,大至在浩瀚天宇间无边无际地自在遨游,非但他自己弄不明白究竟何时是做梦,何时是清醒,两千多年来,估计也没人真的就考证清楚了他那超绝凡俗的奇思妙想,终究是来自虚无缥缈的梦境世界,还是来自战火硝烟中的惨重现实。归因于梦境吧,梦境太轻盈,承载不起那些寓言背后的沉重人生;归根于现实呢,现实太沉重,放飞不了那些“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灵魂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的价值诉求。

好在庄子已然修炼至“逍遥游”的境界,值此境界中,大与小、轻与重、长与短、宏观与微观、梦境与现实……所有原本处于相对位置上的概念与意义,都时而融合为无形、无相、无色、无味却又无处不在的超现实物质,时而又分解幻化为鲲鱼、鹏鸟、河伯、海神等有血有肉、有理想有追求的生命体。庄子只要愿意去动脑筋,意念起处,即使积梦如泰山,顷刻间,也已送达上帝眼皮底下。

对于庄子的这份能耐,上帝永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上帝深知庄子“吾将曳尾于涂中”的人生追求,无需担心庄子谋权篡位,故而能够容忍庄子拥有如此卓尔不群的聪颖,乐得视其为编制外的天使,听任他游戏尘俗,用不安分的思想,撩拨时代的腋窝,让痛楚中的人们,观赏到一丝微笑,体察到一点温馨。

这个“槁项黄馘”的“天使”,却绝不会乐意于接受那双长满了白羽毛的翅膀。对他而言,扇动着双翅,从天空中飘飘荡荡地降临人间,实在是一件太过麻烦也太过无趣的事情。他追求的,既不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壮飞,也不是“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的洒脱,而是身心合一、意到身至的化境。

 

这样的追求,着实超越了我们的想象。我们看庄子,总难免依凭了有限的文字而考据、推测甚至臆断;庄子看我们,却直接越过了臭皮囊,只把无限悲悯,锁定在凡俗的灵魂中。故而,他更懂我们,我们却很难懂他。

我们当然不乐意于将自己视作蜩、学鸠和斥鴳,虽然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飞,为了现实中的各种利益。我们也常常会在感觉疲劳时停在某根树枝上休息,有些时候,也会尚未飞到枝条上,便落在地下。但我们以为自己胸怀壮志,不会如这三种鸟雀那般目光短浅。

我们也自以为虽不及冥灵、大椿、彭祖那般既有生命的长度也有生命的宽度,但总应该比朝菌、蟪蛄知晓的多。我们懂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来造福我们自身,我们相信万物皆有所待,当然也就时刻准备着把握机遇,实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人生理想。

然而,我们是鲲鹏吗?我们应当到何处寻找那“不知几千里也”的脊背?又该到哪里去修炼“如垂天之云”的双翼?六月之息或许年年皆有,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身躯、思想、灵魂、精神等等,是否承受得起这样的“抬举”?

这样思考时,我以为,我们便开始渴望着师从庄子,跟随了他去学习逍遥游。

 

庄子会教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方法呢?

我坚信,庄子绝不会如《射雕英雄传》中的江南七怪,迫不及待地督促着我们日夜苦练,也不会如马钰暗助郭靖那样从内功心法开始练起,甚至不会如洪七公那样的因材施教。庄子看不上这些。庄子的开门武功,定然就是武学的至高境界——以无胜有。

 

“以无胜有”的第一层功力,名为“无招胜有招”。庄子不会告诉我们任何具体的招式,而是会将我们随意地扔在大自然的某个角落中,让我们依顺了自身的悟性,去跟每一阵风、每一朵云、每一片落叶,每一道飞瀑学习。庄子让我们在这样的学习中,学会顺应,学会集中意念,学会用心灵支配双手。那位丁姓厨师,就因为习得了这一层功力,解牛时才能够“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这份修为,岂是能从师傅处一招一式地模仿而来?

日常的学习中,很多人总希望能够从老师或者某些“秘笈”“宝典”上学到轻松制敌的绝招。却不知,所有的绝招,都是一种约束。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方法,只能来自自身在学习中的习得和妙悟。只要依顺了学习规律,并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了心无旁骛,那么,日积月累中就会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第二层功力,名为“无欲胜有欲”。尘俗中的各种欲念,无论是褒义色彩的建功立业,还是贬义色彩的争权夺利,在庄子的眼中,都不过是份笑料。那种“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个体修为,在儒家弟子的思想中,永远是无上的精神追求,庄子却偏偏视其为可怜可笑,将之划入斥鴳的行列中。庄子其实并不反对修炼为国为民的心境和才干,却坚决反对只做了有限的一点儿事,便挂在嘴上四处炫耀,唯恐天下人不知晓的浅薄行径。庄派武功,绝不争强好胜,亦不炫耀技巧。清心寡欲,才是修炼的正道。

这一层的功力,已很难修习。太多的人,勤学苦练,本就为了功名富贵,光宗耀祖。让这样的人无欲无求,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本身,追求过程本身的快乐,无异于彻底颠覆了他若干年的人生追求。我们要师从庄子修习武功,就必须首先学会割舍,割舍掉那些学习过程中的附加物,还学习以应有的无欲境界。

 

第三层功力,名为“无涯胜有涯”。庄子有一段很是忽悠人的话,貌似嘲讽了勤学者:“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余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养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做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年。”

表面上看,庄子说这段话的目的,是告知我们不要去追求无穷的知识,而应该养护好自己的生命和天性。我却以为,这段话其实是在传授一种极为高明的学习理念——顺应自然规律去做事。人的“有涯”的生命,不过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容器,无涯的知识,却宽广如天地。要想用小小的容器,将天地纳入其中,无论对谁,都是一场痴梦。既然无力将所有的知识完全占有,那么,就应该依顺了自身的学习条件,顺应了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集中精力,去做好应该做的那些事情。学习永远是这样,有所弃才有所取。

明白了这一点其实很重要。这个世界,诱惑太多,风景又往往似乎只存在于远方。如何坚守住自己的“涯”,并在这“涯”内依顺自然规律做好该做的工作,才是让我们的容器不断扩大容量的不二法门。

 

第四层功力,名为“无为胜有为”。“无为”绝不是无所事事的混吃等死,而是一种心态,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通达。“无为”追求的“不变”,依旧是天道运行的自然法则;“无为”应对的“万变”,则是千变万化的人心。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正是对“无为”的一种极好解释。

“有为”则是个很有意思的词汇。我们夸奖某个人时,常常用“年轻有为”作为赞誉之词。这里的“有为”,显然属于褒义。应该说,这个世界上,渴望“有为”的人太多,真正“有为”的人,却少了很多。许许多多的人,把“瞎折腾”当成了一种“有为”,这样的“有为”,副作用远远大于实际效益,小则害己害人,大则祸国殃民。

突然间想到了一则轶闻:美国阿拉斯加州塔尔基特纳市(Talkeetna)在15年前该市市长选举时,因为选民对几位候选人很不满意,便开玩笑地自发推选一只刚出生的猫为候选人,没成想,最终它竟真的当选为市长,而且连任了15年。在猫市长“执政”的这15年间,当地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成就。

猫市长肯定算不得“有为之士”,然而,恰恰是这份“无为”,保证了当地的各项工作在自然状态下依照既有的法律法规健康地运转了下去。再看看那些渴望着“有为”的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今天修一条路,明天办一个厂,前任要向东发展,后任要向西扩张,朝令夕改,劳民伤财。这样的“有为”,哪里比得上“无为”。

 

第五层功力,名为“无己胜有我”。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解释成现代汉语时,意思是:“道德修养高尚的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这等功力,已然是集大成的境界。达到此等功力的人,外在的一切多已内化为生命的必然,个体的心灵和复杂多变的外部世界融合为一个整体,尘俗中的功名富贵,和自然界的鸟语花香,都不过是生命的一种点缀。修炼者看重的,是自身功力的日渐精进和“道”的日渐完善,在不显山不露水的状态下,成就心灵的充实和强大。

要练成这一层功力,遗忘是最好的办法。所有的欲念、情感、品质、技能,都需要遗忘在心灵的海洋中,只留下一望无际的广阔和深邃,去顺应天地运行的正道。总担心着既得利益的丧失,总恐惧着自我的迷失,便无法打通这一层玄关,进不了逍遥游的境地。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无法修炼至这样的境界。我们有着太多的抛不开、撇不下的情感和追求。但这不妨碍我们对这等境界的神往。至今,我始终认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一种崇高的美德。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做不到,就把极少数拥有崇高精神追求的人,视作虚伪和荒诞。不能因为我们总是在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道路上艰难跋涉,便否认了还有人在道德境界通往天地境界的路径上奋力前行。

 

第六层功力,名为“无所待胜有所待”。很多读者以为,庄子在阐述“无所待”的境界时,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庄子刚刚批评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跟着就强调“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在这些评论者的眼中,庄子强调的“乘”和“御”,依旧要借助“天地之正”“六气之辨”,便算不得“无所待”。

这样的解读,其实混淆了两个概念:非此不可与灵活应对。列子御风而行,无风则无法行动,这便是非此不可,属于有所待;依顺天地万物的本性,顺应六气的变化而灵活变化,不强求某种具体的形式,便是无所待。无所待绝非彻底的不借助任何一种外物,而是强调顺应自然的规律,随心所欲地享受自然。

无所待的境界,实属庄子修炼的最高境界。达成了此种境界时,顺势而为,便成了一种必然。高中教材中未曾收录的《逍遥游》后半部分内容中,庄子和惠子对话时有关大瓢和樗的功用的不同认知,其实正是“有所待”和“无所待”的具体例证。惠子之所以认为两件物品无所用,是因为他的心中早就预设了这两件物品的用途。他期待着这两个物品,能够和自己的心愿相一致,不一致时便认为这两个物品没有价值。庄子则不同。庄子并不对这两个物建立必然的期待,而是在这两个物形成之后,依顺它们的自然属性,灵活赋予其最大的价值。如此,庄子眼中,便不会有无用之物,万物都会有自己的独特功能。

从教育的视角看,“无所待”同样是最高教育境界。教育中的“无所待”,就是依顺了学生的成长天性去培养他,造就他,并在其学成之后,赋予他一个最适宜的位置,帮助他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那种只希望将学生当做某项具体的指标,试图将学生塑造成同一种模式的产品的“有所待”的应试教育,跟此种“无所待”的教育相比,着实是天壤之别。

  评论这张
 
阅读(151)|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