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没有冬天不能逾越

我有责任,把我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好

 
 
 

日志

 
 

梁实秋:好子女要学会教育父母  

2017-01-02 11:02:43|  分类: 名家散文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中国人常说,百善孝为先,也总把 “孝”字放在头一位。那么什么

是“孝”呢?有人认为,孝顺孝顺,顺了父母的意,就是孝顺。但是梁实秋先生却提出,要子女“教育你的父母”,这是不是大逆不道呢?


    实际上,恭、敬、顺、从,是一种“孝”;劝、导、管乃至必要的教,也是一种“孝”,这就赋予了“孝”以更全面、更现代的内涵。比如许多老年人都舍不得花钱,旧东西几乎不能用了还是要接着用,总是把钱攒着而不是用来提高生活水准,其实这种消费观念已经不太适应今天的社会发展了。


    这时候做子女的就可以购买一些新东西,更换家中老旧的、不能使用的物件,通过这种方法逐步向父母提示新的生活方式,让父母学会过现代人的生活。这样,同样不失为一种“孝”的表现。


    活到老,学到老


   “养不教,父之过。”现在时代不同了。父母年纪大了,子女也负有教育父母的义务。话说起来好像有一点刺耳,而事实往往确是这样。


   “吃到老,学到老。”前半句人人都能做到,并且做的很好,后半句却不易做到。人到七老八十,面如冻梨,目光痴呆,步履维艰,还教他学什么?恐怕只适合逗弄小孙子(如果他被准许做这样的事),或只坐在公园木椅上晒太阳吧。


    这时候做子女的就要因材施教,教他的父母不可自暴自弃,应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人生七十才开始”。西谚有云:“没有狗老得不能学新把戏。”岂可人不如狗?并且可以很容易地举出许多榜样,例如:


    一、摩西老祖母一百岁时还在画画。


    二、罗素九十四岁时还在为世界和平奔走。


    三、萧伯纳九十二岁还在编戏。


    四、史怀泽八十九岁还在非洲行医。


    五、歌德写完他的《浮士德》时是八十三岁。


    通过旁敲侧击,教他像有才德的老人学习,争上游,不可以自甘老朽,饱食终日。游手好闲,耗吃等死,就是没出息。年轻人没出息,犹有指望,指望他有朝一日后悔自新。上了年纪的人没出息,还有什么指望?下辈子吗!


    教会父母新的生活模式


    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甚至已经生男育女,但在父母眼中他还是孩子。古有老莱子七十岁还在父母面前穿花衣服,学小儿哭啼,想尽办法让父母开心,这算是孝行。那时候他已经行年七十,他的父母也该是九十以上的人了。这种孝行如今不可能发生。


    如今的孩子,翅膀一硬,就要远走高飞,此后男婚女嫁,小两口子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五世同堂乃成为一种幻想,或竟是梦魇。现代子女应该早早提醒父母,老年如何打发,宜提早计划,告诉他们如何储蓄养老之资,如何锻炼身体以免百病丛生。最重要的是要他们心理有所准备,需要自求多福。颐养天年,与儿女无关。


    俗语说:“一个人可以养活十个儿子,十个儿子养不活一个爸爸。”那就是因为儿子本身也要养活儿子,自顾不暇,既要承上,又要启下,忙不过来。十个儿子互相推诿,爸爸就没人管了。


    代沟之说,有相当的道理。不过这条沟要如何沟通,只好潜移默化,子女开始对父母耳提面命。上一代的人有许多怪习惯,例如:父母对于用钱的方式,就经常不被子女所理解。年轻人心里常嘀咕,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一个钱也带不了棺材里去!一个钱看得像斗大,一串串地穿在肋骨上,就是舍不得摘下来。


    眼瞧着钱财越积越多,而生活水准就是不见提高。嘀咕没有用,要事实上逐步提示给他们新的生活模式。看他的一把坐椅缺了一只脚,垫着一块砖,勉强凑和,你便不妨给他买一张转椅、躺椅之类的,看他肯不肯坐。看他的衣服捉襟见肘,污渍斑斑,你便不妨给他买一件松松大大的夹克,看他肯不肯穿。


    这当然不免要破费一点,然而这就像个案研究的教学法,教具是免不了的。终极目的是要父母懂得如何过现代的生活,要让他知道消费未必就是浪费。


    勤俭起家的人无不爱惜物资。一颗饭粒都不可剩在碗里,更不可以落在地上。一张纸,一根绳,都不能委弃,以至家家都有一屋子的破铜烂铁。陶侃竹头木屑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须知陶侃至少有储存那些竹头木屑的地方。如今三房两厅的狭窄的局面,如何容得下那一大堆的东西?所以作子女的,在家里要不时地负起清除家里陈年垃圾的责任。要教导父母,莫要心疼,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以己之行,影响父母


    我们中国人一般没有立遗嘱的习惯,尽管死后子女打得头破血流,或是把一张楠木桌锯成两半以便平分,或是告上法庭丢人现眼,就是不肯早一点安排清楚。其原因在于中国人忌讳谈死亡。


    人活着的时候称死为“不讳”或“不可讳”,那意思就是说能讳时则讳,直到翘了辫子才不再讳。逼父母立遗嘱,这当然使不得。劝父母立遗嘱,也很难启齿。究竟如何使父母早立遗嘱,就要看机行事,趁父母心情开朗的时候,婉转进言,善为说词,以不伤感情为主。等到父母病重,快要不行的时候才请他口授遗言,似乎是太晚了一些。


    教育的方法多端,言教不如身教。父母并非低能,大抵也会知道模仿。在公共场所,如果年轻人都知道不可喧哗,他们的父母大概也不会大声说话。如果年轻人都知道鱼贯排队,他们的父母也不会再推推攘攘地插队。如果年轻人不牵着狗在人行道上拉屎,他们的父母也许就不好意思到处吐痰。种种无言之教,影响很大,父母教育儿女,儿女也教育父母。


    有些父母在行为上犯有错误,甚至恶性重大不堪造就,为人子者也负有教育的责任。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而不违,劳而不怨。”这就是说,父母有错,要委婉劝告,不可不管;他不听,也不可放弃不管,更不可怨恨。当然,更不可以体罚。看父母那副孱弱的样子,怎么吃得消别人的拳头。


    大多数父母们已经成为时代的“弃儿”,孩子们应当收留、接纳和切实帮助他们,孩子可以不听父母的教导,拒绝他们的管束,但要把唯一好吃的让他们先吃,唯一取暖设备让他们用,尽力分担他们的困难,精神上给他们慰藉。孩子应该像小时候受父母照顾一样照顾年老体衰的父母,减轻他们的累累伤痛。他们已经日薄西山,在这冷酷悲惨的社会,让他们能够从孩子身上体会到人间还有温暖。本文节选自《雅舍小品》



  评论这张
 
阅读(176)|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