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没有冬天不能逾越

我有责任,把我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好

 
 
 

日志

 
 

特级教师袁卫星的这节课一定要听  

2018-05-22 19:52:42|  分类: 高中作文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特级教师袁卫星的这节课一定要听

有人说:中学生学语文,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就是写作文。其实,不少老师也反映,不仅学生怕写作文,我们老师也怕教作文呢!

作为高考、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我们老师怎么做才能帮助学生把作文分数提上去呢?教作文与写作文又有哪些讲究呢?

第一步:写什么,像什么

首先,写什么文体就要像什么文体。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像记叙文,写议论文就要像议论文,考试作文写说明文的少,如果是写说明文,也要写得像说明文。

你比如写记叙文,记叙的六个要素要有吧?至于这六个要素是不是循规蹈矩一一摆布,那就不一定了。有时候,“开门见山”(一开头就摆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未必比“开门不见山”(可用各种描写式开头)来得好。再比如,记叙文中,引入时间往往就是情节的启动或推动。鲁迅《药》一开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升起来了”,马上就启动情节。这和沈从文写《边城》时开头的环境铺垫是截然不同的。

还是以写记叙文为例,要写像,需抓“事、人”二字。“事”,就是写记叙文必须得写事。写事就得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用“起承转合”来写好事情,最关键的是要有“转”,也就是说,让事情有点转折,有点起伏,有点波澜。“起承转合”的过程中,加入些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就OK。“人”,就是千万要记住,写事是为了写人,也就是塑造人物形象,是通过写事将人“立”起来。因此,要有一个“主人公”贯穿始终。这个“主人公”既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他(她),更可以是它。把目光转向他人,转向弱势,触及灵魂,达到精神,你的立意会更高远。既然是写人,也就离不开对人物的各种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重奏,你不妨试一试。命题中常暗带着一个“我”,这个“我”,更多的是需要体现“作者在场”。

当然,我也反思为什么现在作文教学有瓶颈,特别是在读写结合上难突破。我看问题出在我们教师,我们教学对文体的把握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这样的教学文本难以和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这样的文体打通、对接。因此,我主张从文学类文本(可分写实性文学类文本和虚构性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包括时评、杂文、政论等等)、实用类文本(包括一般应用文、非一般实用文)的文体角度去训练学生。这样就很容易将写作与阅读打通,很容易让学生学会写作。

第二步:写什么,有什么

写什么,有什么,就是要引导学生有两个积淀,一个是生活的积淀(生活的素材,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一个是阅读的积淀(材料的积淀,思想的积淀)。对于记叙文写作来说,第一个积淀更重要;对于议论文写作来说,第二个积淀更重要。

我认为每个同学都应当有三个筐去装他的积淀,他的素材:“我与自我”的素材,“我与自然”的素材,“我与社会”的素材。其实,你去研究一下,语文教材上的文章,也无不在这三个筐里。对于阅读积淀,我比较赞同的一种方法:研究透一个人,一本书,或者一个专题,哪怕一部电影。这是非常有效的一个途径。一个有价值的人,一本有厚度的书,一部有内涵的电影,无论是自我的层面,自然的层面,社会的层面,都会涉及。

总之,我们老师们可以引导同学们用三个筐去装他平时的积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这三个筐当中都有了东西,拿到一个作文题之后,他就会想,这三个筐当中哪一个我最熟?哪一个写起来最应手?哪一个写出来最出彩……

如果引导高中生写论述类文本,不妨让学生去看一些内涵丰富的经典电影,也会有很多的素材和思想积淀下来,而且还比较快捷,哪怕是引用一些经典电影台词也是比较好的。

这样的语言放到文章里,比引用一些老掉牙的名人名言也许效果更好。

但写议论文最重要的,我觉得不是素材或者例子的选用。议论文最要“有”的是分析。最基本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分析。高级一点,还要深入: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怎样去除问题根源……

第三步:写什么,亮什么

如果冲击高分的话,还要写出一些亮点来。

记叙文“写什么亮什么”,我认为可以是,在“起承转合”的基础上,努力追求:写两层,有起伏;有细节,能动人;用物象,凝情感;蕴道理,启人思。尤其是善用物象,是一个诀窍。用一个物象作为线索,把文章串起来,同时也可以此推动情节、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去看看梁晓声的《老妪》、马德的《穷人的风骨》,一个是两毛钱的“忘”与“还”,一个是五元钱的“丢”“垫”“还”,异曲同工。钱这个物成了很好的道具。可以引导学生在拿到作文题后先不想人,也不想事,先想出关联的一个物。再由这个物引出人事,布局人事。

议论文“写什么亮什么”,关键在于析理的深入。前面已经提到。要写得深入就要问几个“为什么”,把几个“为什么”都写进去,或者前面问到的“为什么”不要写,越往后问到的“为什么”越要写。顺便说一下,写议论文的时候,在结构方面我有四句话:并列式很忌讳,对照式很方便,层进式很需要,补充式很管用。尤其是要学会补充论证,因为它符合辩证法。

现在的一些学生写作文很喜欢“穿靴戴帽”:开头总起,最后总结,我觉得不好。老师不要训练这些东西,尤其是万金油式的,更不要让学生背了去套。中考、高考都在热天,戴个帽子,穿个靴子肯定不舒服!

我们江苏高考阅卷经常讲:不要回到古代,不要堆砌名言,不要浅尝辄止,不要穿靴戴帽,不要题记后记,不要频频分段……为什么?这是形式主义的东西,不要鼓励学生追求形式。实际上就是要引导学生真实地写,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这是我们在作文教学当中最应当引导的。

“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这是我老乡、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管建刚朋友总结出来的,我觉得非常到位,我们一起共勉吧!

  评论这张
 
阅读(211)|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