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没有冬天不能逾越

我有责任,把我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过好

 
 
 

日志

 
 

运用语言张力,写好记叙文对话  

2018-05-07 16:27:16|  分类: 初中作文及其他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运用语言张力,写好记叙文对话

中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害怕写人物对话,总觉得写得少了,怕交代不清楚,写得多了,又会嫌啰唆。就算是在高考优秀作文中,对话也寥寥可数。运用语言本身的张力,可以让我们以少胜多,化繁为简。举个例子来说,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写祥林嫂死后的情形,我们可以这样叙述:祥林嫂死后,鲁镇的人没什么反应,只除了鲁四老爷,因为觉得祥林嫂在祝福夜死去很不吉利,就骂她是个谬种。这样写完全可以表达出文章的主旨,事实上我们很多同学在交代事件的时候也就是这样写的。但这样写,文章有韵味吗?再回顾一下,鲁迅先生怎么写的: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问。

“老了。”

“死了?”……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地回答。

在这段话中,“我”内心的急切、紧张和短工的麻木、不耐烦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系列短句的运用,表现出了“我”内心的高度紧张;短工两次重复“我”的话,则表现出短工的不耐烦;两个反问句的运用则表现出短工对祥林嫂的鄙视和对祥林嫂死的麻木。而“老了”“死了”同样意思不同的表达,则体现出身份上的差异,短工是迷信麻木的民众之一,要避讳,所以说“老了”;而“我”是接受新思想的革命党人,所以对“死”并不避讳。“穷死的”看似含糊其辞,却是一语中的,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根源就在于她是个处于社会底层的穷人,像祥林嫂这样的穷人在这个社会还有很多很多,祥林嫂这样的悲剧也在不断发生。这段对话可以说写得极为精彩,这就是运用语言张力的妙处。

那么如何运用语言张力呢?我们不妨再来看一段文字: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母亲要去给玉米喷药,喊我去,我不情愿地说:“我又不会喷药,让我去干什么?再说我还要看书呢!”

“不是让你喷药,因为喷壶太沉,我背不上肩,让你去帮我往肩上送送喷壶。”母亲小心地说,“你可以带书去,坐在井边的树荫下看书。”

我满脸不高兴,又实在想不出搪塞的理由,只好去了。

没有一丝风,天热得正狠,玉米长得还不及膝,一脚便可以踩折一棵,所以走在田间需要格外小心。我帮母亲背上喷壶以后,便坐在树荫下,毫无意识地看着她缓缓地在玉米隙地间移动。

喷药是玉米生长期间必需的一道劳动工序,就是用定量的药品兑上定量的水装在喷壶里,然后左手操作压杆,右手挥动喷嘴,均匀而细致地为每一棵玉米镀上一层“保护衣”。喷壶灌满至少有三四十斤重,每次回来,母亲的背都湿得透透的,不知是汗水还是药水。

“下次不要背这么多了!”我说。

“傻孩子,好不容易来回跑一趟,太少了不值得。”母亲说。

“我也试试吧。”我的语气明显缺乏诚意——我实在畏惧喷壶这种充满了怪味的重物,可是我已经18岁了,目睹母亲的劳累而无动于衷,我又感到愧疚。

“不用了,你不会,再说我已经沾了手,就别染上你了。”母亲说,“你看你的书吧。”

我在心底暗暗长嘘了一口气,居然觉得如释重负。

最后一壶药喷完的时候,已经夕阳西下了。

“怎么样?热不热?”母亲边洗手边问。

“还好,就是井边的蚊子太多。”我很随意地说。

“咬出疙瘩了吗?回家赶紧用清凉油抹抹。”母亲说。

我们就这样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闲话回了家。回家后的情形我已经记得不清楚了,只知道母亲吃过饭后就躺在竹椅上,一睡一整夜,而我“搂”着电视机一直看到了“再见”。

一晃多年过去了,母亲患脑溢血去世也已多年。冥冥之中,我一直清晰地记着这件小事,这件我们母女生活中最平凡最微不足道的小事。(节选自乔叶《有那样一个下午》)

在这段文字中,乔叶很好地处理了他和母亲的对话。一边是母亲对女儿真诚的关爱,一边是女儿没心没肺的应付。让人回味无穷,思量万千。那么,作家是如何利用语言的张力实现这一点的呢:

一、刻意雕琢,意在言外

提到刻意雕琢,其实最好的例子就是《祝福》中鲁四老爷的“可恶”“然而”,两次出现,却意蕴不一,着实将鲁四老爷封建卫道士的丑恶嘴脸给表现了出来。在《有那样一个下午》中,也有乔叶先生的刻意雕琢。来看这两句:

最后一壶药喷完的时候,已经夕阳西下了。

“怎么样?热不热?”母亲边洗手边问。

母亲顶着烈日干了半天农活,“我”没有问过母亲热不热,反倒是在活都干完了,夕阳西下了,母亲问“我”“热不热”。这样的母爱岂不让人感动?慈母的心中从来没想到自己,只有儿子。在文中,作者没有用过“母亲慈祥地说”“母亲关爱地说”之类字眼,但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母爱。雕琢语言就是要让读者去揣摩其内在的含意,讲究含蓄之美。要学习这样雕琢语言,同学们可以多读话剧,因为话剧的语言非常注意潜台词和动作性。潜台词包含有复杂隐秘的未尽之言与言外之意,它可以具体表现为一语双关、欲言又止、意在言外、言简意赅等多种形式。什么是动作性?生活中我们常说:“一句话说得好,叫你笑;说得不好,叫你跳。”为什么会笑?会跳?就是因为那句话里有动作,触动了你的内心世界、刺激了你的神经,所以使你产生了作用力,笑了或者跳了。上面的例子中,潜台词是“今天大热的天,让儿子跟我来,真辛苦他了”,动作性就是母亲说话的口吻,让读者产生了众多联想,感受到了那浓浓的母爱。而《祝福》中“我”与短工的对话,短工的潜台词就是“对祥林嫂这种人还问那么多干吗,她根本就不值得你关心”。动作性就是短工表现得极为冷漠、不耐烦,而读者感受到了民众心理的麻木。

二、冗笔余笔,意蕴丰富

这里所说的冗笔余笔,并不是真正多余的话,而是作者故意而为之,这些看似多余的话,其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祝福》“我”与短工的对话中,短工有两次故意的重复——“什么时候”“怎么死的”——看起来毫无必要,而恰恰是这两个反问句让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短工对祥林嫂的鄙视和对其死的麻木。在《有那样一个下午》中,“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再说我还要看书呢”,看起来是个余笔,紧接着母亲就说了“你可以带书去,坐在井边的树荫下看书”。可如果我们认真地读完全文,会发现这正是作者要强调的地方,从下面“我”在田边待了一个下午到回家之后,作者只字未提看书的事。仔细想想,“看书”正是“我”拒绝父母干活最有力的武器,最冠冕堂皇的理由。母亲干活累了早早睡下,说要抓紧时间看书的“我”却“搂”着电视看到“再见”。作者年轻时如此,我们也不是如此吗?反过来想,可怜天下父母心,舍不得孩子吃一点苦,只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这也是作者“常常想起那样一个下午”真正原因之所在。想到这点,才能将这篇文章浓浓追思和无限悔恨体味出来。

三、语言错位,引人思考

语言错位,主要表现为答非所问、出乎意料、下旬不接上句等。读者可以通过揣摩产生这样错位的原因,进而深入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祝福》“我”与短工的对话中,短工对祥林嫂死因的回答,就是出乎意料的,因为就大家所知,是没有“穷死”这一说法的,而这恰恰是非常精彩的一句回答。乔叶和母亲的对话中也有这样的错位,当母亲问“怎么样?热不热?”的时候,“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还好,就是井边的蚊子太多。”对于坐在树荫下的“我”来说,自然体会不到母亲的热,也就不能理解母亲问话中的含意。让“我”在意的是,自己到了田边受苦了,因为井边的蚊子太多,“我”的自私表露无遗。

  评论这张
 
阅读(167)|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